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党的“二十大”给汽车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着力提升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加快汽车强国建设。这一重担无疑落在了新能源汽车的肩上。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3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连续8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榜首。2023年伊始,由于补贴退坡等多种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滑坡,产业链上下游承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此外,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都很有影响力,但是核心零部件竞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中国制造又要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本期,让我们来听一听四川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张才林带来的分享。
三电技术的转型升级
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正在与时俱进。在电池方面,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装车也有要求:限制电池占整车重量的20%以下。因此,想要达到更高的续航里程,就需要缩小电池体积以提高比能量。
例如,今年要大规模量产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能量能达到255Wh/kg,是一般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难度;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单位体积密度增加,它比传统的锂电池密度要增加1/3以上,这也使刀片电池具有更高的续航能力。
此外,固态电池因为没有电解液,不会出现漏液的情况,解决了易燃的问题。由于电池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其可以耐低温并且解决了充电慢的问题。固态电池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长城蜂巢电池也在发力这一领域。与此同时,日本也公布完成了固态电池的研发,准备大批量生产。
“我接手的一家电池制造企业,在15年前就研发出了磷酸铁锂电池,通过一辆改装的捷达纯电动车进行测试,一次充电续航可以达到500公里,但至今还没有产业化。”张才林在分享中提到,“产业化不仅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资本的支持。”
除了动力电池,动力总成中的电机、电控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技术革新也非常快。例如,一般的新能源汽车是单电机,特斯拉是双电机,欧洲已经研发出轮边电机。所谓轮边电动机是指每个驱动车轮由单独的电机驱动,但电机不集成在轮内,而是通过传动装置连接到车轮,可以实现原地360度转弯。在电控领域,电池管理系统(BMS)是一大竞争方向。
在张才林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应该重点部署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以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蜂巢为首的电池企业已领航世界锂电池行业。电机领域也应以驱动电机、永磁低压电机、双电机驱动、轮边电机为发展重点,通过三电集成技术,形成多元化发展,开拓插电式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赛道。
创新的汽车技术趋势
汽车材料也在不断演进,未来汽车不再是“钢铁侠”,轻量化成为一大重要趋势。例如,MINI1的车身全部应用碳纤维热压成型并且用3M的粘合剂进行粘合;改性塑料在汽车应用广泛,在硬度和韧性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对于智能汽车,其搭载的芯片及传感器也大量增加,未来汽车更像是装了四个轮子的超大型终端,是一个电子产品。谁是造车者,这个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例如,长安的新车发布仪式,是由提供电池底盘设计的宁德时代、提供电子元件及芯片的华为以及长安汽车三方共同发布。未来,既不是软件公司造车,也不是传统汽车厂造车,造车更像是一个多方合作的产品。”张才林说道。
领跑全球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已实现全车身铝浇铸一次成型,造车成本低、效率高,还能有效提升车身的刚性,这对传统汽车冲压、焊装工艺是一次彻底的颠覆。此外,其每一个工艺螺丝孔都是用特有的模具做出来的,并且没有毛刺,不需要打磨,其制造工艺的先进性也值得借鉴学习。
“中国引进特斯拉是对的,可以让我们看到差距,奋起直追,鲶鱼效应明显。”张才林表示,“我们虽然连续八年拿下新能源汽车桂冠的宝座,但核心技术还是欠一些火候,芯片问题就掣肘了整个汽车行业,需要引起思考。另外,充电桩普及以及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我们仍然需要聚焦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而不是过分追求性能,盲目推动自动驾驶的应用。在这一方面,可以先从辅助无人驾驶做起。”
演讲中,张才林引用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全世的一段话:“我觉得汽车电动化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没有完全做好,中国汽车电动化技术的基础还没有完全打好,仍然要聚焦基本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不是过分追求性能,也不应急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也不要急于商业化!”
智慧工厂的畅想与现实
互联网时代,落后的制造业难以生存,我们看到大批传统行业被淘汰掉,因为它不能与时俱进。制造业竞争激烈,对于质量、人力资源成本高、效率问题等困惑制造行业的痛点,只有转型升级才能解决。
“有一家零部件企业,过去该工厂6个人负责1台大机床,在工厂花了2000万部署了1台伺服压机以后,人力成本节约了,并且为一汽大众供应零部件。此外,他们的冲压工厂为一汽领克、沃尔沃配套,实现智能化生产以后,效率得到提升,工伤事件也基本上不会发生了,质量又有保障。”张才林分享了一个工厂自动化升级的案例。
在他看来,建设智慧工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生产技术落地的一个重要场景。随着5G/6G时代的到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依靠人工的效率、质量和成本都不是最优的。中国制造往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蓝海。中国制造业现在有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也有很多地方被“卡脖子”,这也需要敲响警钟。
他还分享了一个为东风货车配套的智能化工厂的案例:该企业管理全自动,工人的相关操作数据依靠一块电子手表实时掌握,生产节奏有把控,进出货物流全自动,效率非常高。
“我非常看好建设智慧工厂这个事情。”张才林说道,“但是,智慧工厂的畅想非常美好,真正落地还是有很多困难。例如,智慧工厂中需要互联互通,大数据、元宇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成本,引进智能工厂操作体系,需要的投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承受,或许需要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前期以政府补贴扶持。”
来源:荣格-《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