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9月24日,2021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在沪成功举办,近300位来自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政府部门、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报告聚焦在汽车、机械制造、航空、食品、医药等多个应用领域,同时也是智能制造正在发力推进的工业版块。
本次论坛由荣格工业传媒主办,会议得到了上海市松江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上海物流协会、浦东现代物流行业协会、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绿色包装委员会等多个机构的大力支持。活动旨在为包括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内的制造企业在转型智能化工厂的建设方面赋能。
会议伊始,来自上海市松江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戴中先生在致辞中说道:松江作为上海郊区着力建设的现代化新城、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松江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荟萃,交通便捷,产业基础雄厚,拥有着“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大学之府、花园之城”等诸多的美誉。
据他介绍,松江于2016年5月24日开启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精准聚焦”科创+产业”的战略定位。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松江区也积极把握发展新阶段,坚决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全力打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以及松江枢纽建设三张王牌。
今年3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还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实现了战略发展空间新的重大拓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十三五以来,松江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聚焦“6+X”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了新一代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引进多个百亿级重大项目。“松江,从十三五初期的在上海处于中游地位,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一梯队,这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开启以来松江区狠抓智能制造密不可分,有了制造才有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所有的金融、人才,以及政策都是围绕着智能制造上面去覆盖的。”戴中主任说道。
他随后还向参会企业推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投资环境及对松江的“6+X”产业规划进行了深度解读。
随后,来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徐洪海的主旨演讲拉开了本次论坛围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序幕。他以“‘十四五’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分别从国家及上海角度讲述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据徐洪海介绍,“国家‘十三五’智能制造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而‘十四五’是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有四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以及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到2025年,国家要建设200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1000个以上智能车间/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遴选培育100个智慧供应链。”
谈及上海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徐洪海介绍,上海要聚焦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人工智能。“到2025年,提升制造业发展规模和能级水平,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他总结说道。
数益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盛华基于深厚的制造业精益运营管理能力和丰富的数字化工厂实践经验,带来了题为《基于数据流与价值流的数字化工厂标准模式》的分享。
在他的报告中,以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及所处阶段作为开端,指明离散型与流程型制造业的不同,并说明有着大量复杂问题的离散型行业,要实现数字化工厂标准模式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和解决方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底层数据获取;从顶层架构设计角度研讨数据流金字塔的打通;如何实现价值流。
何盛华认为IE+IT即工业工程理论体系与精益生产、前沿科技的融合才等于完整的数字化工程。基于设备物联,运用生产运营的理论与方法工具实现人机交互,通过QCD的标准来衡量数字化的实施成果。未来何盛华与数益工联也将以建立离散型数字工厂的标准模式和数字工程的快速落地为研究发展方向,致力于工业数字化的创新。
制造业的数字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当大部分工业细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时候,就要提升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产业链交易成本,提高资产运行效率。阿里云智能中国区沪苏皖解决方案总经理张靓在会上以“从数据到智能,智能制造的三部曲”为题,分别从阿里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中台战略驱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三个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张靓在会上介绍,阿里认为数字化转型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企业全局优化需求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他进一步说道:“消费者主权的崛起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新制造中,供给的产生必须实时洞察消费需求,满足消费需求。新制造和新零售必须高度重视前端消费行为数据。”谈及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设计,张靓坦言,“互联网新技术加速了组织形态的分化,面对不确定性,传统僵化组织暴露了组织能力的失衡,加速构建与互联网技术相适应的开放、扁平、灵活的组织体系,实施组织层面的‘转基因’工程,是本轮疫情给企业的重要启示。”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智能组织将是未来组织的一大发展方向。未来组织将以客户为中心,在客户体验、在线交互、群体创造、接口透明、智能驱动、网络协同六个维度上,实现智能化。未来组织将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一个生态‘协同场’,所有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各种流程都能够在这个‘协同场’里很好地协同,自适应、自进化,最终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智能协同体。
2019年3月,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正式合约,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4.0前沿技术开展深入合作研究。这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中国正式批准的第1个、全球第10个项目中心。今天的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邵鑫以“工业4.0步入新阶段 ”为题,分别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概况、工业 4.0起源与现状以及新阶段核心使能方向。
据介绍,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作为应用转化研究机构,致力于解决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之间的鸿沟,协会以“非营利性、共技术研发”为宗旨,平均每年的科研经费近25亿欧元。谈及当前阶段的核心使能方向,邵鑫说道:“当前阶段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浅表融合,深度融合才刚开始,尚未触及制造业的‘硬核’部分,今后企业工业4.0 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将人才培养路径、人才发展体系融入进融入企业的工业4.0实施进程中。”
当天下午的论坛分别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改造升级;智慧物流,赋能智造升级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办公室副主任朱明华博士做了题为“国产民机高端装备发展与应用”的报告分享。朱博士结合民机智能制造产业现状和趋势,分享了未来飞机智能制造“虚拟化制造、专业化制造、敏捷化生产、柔性化装配、透明化管理”的五大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机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巨大市场需求空间与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市场占有率可观的提升空间,并简要介绍了五轴数控机床、表面处理装备等若干未来亟需发展的高端制造装备,并分享了对促进民机高端制造产业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产业需求推动技术发展,制造业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发严苛,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也是当下制造业客户的核心需求。目前,蔡司的业务单元已覆盖半导体制造技术、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以及光学消费品市场。会上,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产品销售经理王旭伟以“先进质量检测技术驱动智能制造”为题,介绍了蔡司的先进质量检测技术。
“实验室自动化快速检测系统助力多品种小批量快速检测,用户期望通过自动上下料系统进行实验室升级,提高检测效率;蔡司CONTURA配合自动上下料系统与定制化夹具,自动测量程序覆盖250种工件,效率提高超过50%。”王旭伟继续介绍说:“数字质量为智能制造赋能,蔡司智慧质量生态平台打通生产环节和质量数据之间的关联。对接企业的PLM,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同步检测规划,实现CAD模型、检测图纸和其他质量工艺文件的数字化实时下发和版本控制,保证生产工艺与检测工艺准确无误,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派特莱电子中国课长梁志浩在题为“无线数据采集及设备运转可视化解决方案”的演讲中介绍道,“派特莱专业供应高品质声光设备产品70年,其中信号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80%。凭借其完善的全球化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目前已经服务包括数控机床、汽车、半导体、食品饮料、医疗等35个专业领域。”
梁志浩认为,随着先进数控设备的持续大量引进,中国逐渐从“代工工厂”、“制造工厂”,向“智造工厂”转变,但“软实力”与“硬实力”脱节的问题也日渐显现。他说道:“中国2035远景目标及‘十四五’规划明确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球面临着疫情挑战,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少人化是当务之急。”据梁志浩介绍,派特莱方案WD系统具备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性价比高、扩展性强以及可靠性好等优势。“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案系统在导入时较为繁琐。相比之下,派特莱的解决方案导入时更为经济便捷,只需安装无线信号发送装置即可。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作业也更简便,还会自动录入日报,大幅提升了制造业的现场生产效率,目前导入方案的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家。”梁志浩说。
伊维莱销售总监王有雪在“伊维莱:助力智能制造 赋能工业4.0”的报告中谈到,伊维莱Ewellix源自斯凯孚SKF线性运动技术事业部,如今成为了一家专注于线性运动和驱动解决方案及其相关产品的全球制造业和创新企业,隶属于Triton集团。
公司主要提供直线导向系统、滚珠及滚柱丝杠、直线驱动系统,并致力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移动机械等行业应用提供工程型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正不断为各行各业的客户走向工业4.0赋能。他随后还从医疗设备中的直线驱动4.0技术、装备制造业中的高性能电动缸、AGV物流平台的线性单元用电机等的应用案例向与会观众详尽解读。
普华永道战略与运营合伙人、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和城市平台亚洲专家委员会委员沈宇峰在演讲伊始就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工业互联网,工业4.0,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这些看似相似,但又着不同定义的描述,大家是否真正了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这些基于不同国家战略体系提出的未来智造方向进行有效的融合,或者选择其中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我们进行了一些消化和解读,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整体上,我们目前还是比较推荐大家基于工业4.0的概念去探讨问题,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很重要的一个智能的引擎,或者说是一个结构。但是工业互联网是不是就能涵盖我们这个时代工业领域在智能化完整的、全部的趋势呢?我个人是有疑问的,所以相对来说我会更建议采用欧洲,尤其是这个德国推出这个‘工业4.0’的这个体系,因为它整个体系相对覆盖更完整一些。”
工业4.0的本质上是物联网、数字化的智能工业,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以及服务为核心抓手。在整个工业4.0的框架当中,会涉及到几方面——面向客户、核心业务 、运营支持、赋能工具等等。这些层将工业4.0的体系有效融合了起来,最终的目的是去提高工业资源整体的一个利用率,实现高度的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柔性生产——这个是我们认为工业4.0这一体系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更大的一个领域。它不是单纯的去应对大批量的简单重复制造的效率化,而是要进一步的去适应整个外部商业环境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这个体系中间,智能制造是整个体系的一个核心,在智能制造这个环节,生产的智能化、协同网络化,产品的定制化,服务的延伸化都将通过数据采集、网络互联、智能计算处理等的新的一些工具、算法、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的去实现,所以整个工程核心最后还是会落到制造环节,落到我们智能制造这个点上。
上海市物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震在致辞中说,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的发展格局下,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高端,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陈震认为,推动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推动政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二、推动组织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三、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和业务运作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循环体系的进一步构建。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用工环境以及生产方式,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等都是当下全球制造业面临的难题。优傲机器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渠道发展经理杨海峰在题为“优傲机器人助力物流业提速”的分享中说道:“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化境中, 只有接受变化并适应变化的企业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我们希望通过人机协作为客户赋能,带来应对变化的解决方案。”
“协作型机器人不是设备,是工具。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机器换人’,而是‘为人赋能’,人机协作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生产方式。”杨海峰继续介绍说:“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要固定安装,占地面积大;需要安全围栏分隔独立工作空间以及专业的编程知识,此外安装难度大,产生大量费用。而人机协作机器人具备结构紧凑,灵活部署;与人协作,亲密无间;人人可以编程,简单易学;快速安装到位以及投资回报快等优点。优傲机器人作为一家具有创新基因的技术公司,将人机协作变为可能。截至目前,优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销售了55,000 台协作型机器人,在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大于50%。”
费列罗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杨练军在其“传统制造商供应链数字化探索”的演讲中提到,费列罗从一个数字化供应链的用户的角度,从分销数字化、智慧工厂,再到企业内部端到端的打通——三个方向分享了其数字化之路,并且介绍了费列罗对于数字化的未来愿景。“数字化是一个慎重的选择,目前,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杨练军如是说。
“短短数十年时间,中国已完成了西方众多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工业门类涵盖了联合国划分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1个工业种类和666个工业小种,除了中国外,没有第2个国家能够做到工业门类如此齐全。”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高级销售经理董宁在题为“德马泰克核心科技优化您的供应链”的分享中总结道。他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供应链也遇到了新的困难与挑战。
近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导致城市周边的土地变得非常稀缺。企业对仓库的空间利用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触发了立体仓库的大规模普及。此外,用户的订单小型化,批次更多,对人机工程要求更高。德马泰克的创新解决方案在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供应链自动化水平的发展。据董宁介绍,目前德马泰克的创新技术遍布全球,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地区设有工程中心、制造工厂和服务中心,拥有10,000名员工,现已帮助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领先品牌客户群体实施了6,000多套解决方案。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智能物流技术研发院技术管理室主任郭晓辉带来了“汽车物流数智化转型探索分享”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智能物流技术研发院技术管理室主任、经济师郭晓辉对汽车物流行业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黑灯工厂成为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新基建促进了物流升级、关键技术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他说道,“5G、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日趋成熟,模式+新型物流技术塑造物流竞争力。”
“汽车物流行业发展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郭晓辉说道。此外,他还分享了未来数字化蓝图,“业务流全链数据自动化采集形成数据湖,通过数据中台数据建模实现数字孪生,基于核心算法优化反向推进业务前台运营,实现循环迭代,相互促进,最终目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成本与效率。”
顺丰科技集团解决方案负责人郭双庆在其《数字化供应链科技与企业转型策略》的演讲中指出,实现智慧物流的起点是大数据,通过将每一票快件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从下单到派件,从客户到包裹,从小哥到运输,顺丰科技基于这些数据的积累结合各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快递小哥的智能化排班、智慧任务调度,以及运输线路规划最优化。不仅如此,基于物联网、机器人技术,实现仓库内自动化改造、智能化管理,让顺丰科技的整个环节从仓储开始就实现高效运转。
顺丰致力于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公司,提供涵盖多行业、多场景、智能化、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其拥有独特、稀缺的“天网+地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综合性智慧物流服务网络,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
此外,郭双庆还介绍了国内智能制造行业现状以及顺丰数智化锻造之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旨在帮助实现企业愿景和目标。”
上海外高桥医药分销中心总经理耿敏在其“数智化医药物流”的分享中介绍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24149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2%。药品、医疗器械等与大健康相关的特殊产品,其对物流服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遵循《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行业普遍利用温控运输、冷链运输、危险品运输、罐装运输等特种运输,药品、诊断试剂等产品的运输过程需要全程可追踪可追溯。
医药物流的特殊和小众,其仓储物流存在诸多难点:药品的质量管理要求作业规范;药品批号管理难度大;医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监管体系不完善;市场集中度有限。“专业化、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案。”
至此,一天充实的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