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投资约2.5亿美元的分子回收装置来袭,可降解塑料袋和吸管还有竞争力吗?

来源:荣格工业传媒 发布时间:2021-02-05 5337
化工塑料橡胶材料处理、计量与检测原料及混合物 循环经济技术前沿应用及案例
一方面,有专家建言“十四五”规划:可降解塑料并不环保,应重新分类管理塑料。另一方面,伊士曼投资约2.5亿美元建立世界级分子回收装置,这让“从塑料到塑料”的分子回收在大规模商业化进程上又迈出关键一步。那么,可降解塑料袋和吸管还有竞争力吗?

从2021年1月1日至今,号称史上最严的升级版“限塑令”落地已经“满月”。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消费者对于塑料替代品成本高、使用感差等问题颇有怨言。

 

对于奶茶重度爱好者来说,作为比PLA可降解吸管等更加平价的替代品——“纸吸管”的到来让手里的“快乐水”突然变得“不香了”。一时间,纸吸管多次被“骂”上热搜——“讨厌纸吸管的原因”“纸吸管的正确用法”“被纸吸管剥夺的快乐”三个话题总阅读数累计已达3.3亿。


1612517621670752.jpeg


不仅是吸管,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地的超市和商场中,取而代之的可降解塑料袋也让使用者头疼不已——“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损”“购买成本太高”“丢垃圾的时候不知道放哪里”……


可降解塑料市场背后,暴露诸多问题


“完全供不应求!”多家可降解塑料供应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产能暂时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业内许多供应商的现有订单交付期已排到了3月底,甚至4月份。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中国此次推动的全国范围内的禁塑政策将拉动可降解塑料国内需求稳步增长。到2025年,预计中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为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到2030年,预计需求量为42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855亿元。

 

暴涨的可降解塑料市场背后,原材料短缺、供求严重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生产监管标准、回收处理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依然令人头疼。


1、原材料短缺、供求严重不平衡——可降解塑料成本太昂贵


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PLA、PBS、PBAT等均出现紧缺,引发了20%~30%的价格上涨。

 

“目前由于供求严重不平衡,可降解行业全链条从原料、加工到终端零售价,均出现了两至三倍的价格上涨。”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季君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以PBAT为例,2020年11月时价格在19000元~20000元/吨,如今市面报价已突破28000元/吨。但可以预见,许多企业和项目的产能投放后,市场供求得到缓解,价格会回归到理性区间。”

 

这最终体现在终端产品的总成本上。

 

在普通塑料袋的替代产品中,无纺布袋、纸袋的成本价格均比可降解塑料袋高,即使是价格相对最低的可降解塑料袋的成本价格也几乎是普通塑料袋价格的两到三倍;而一吨一次性塑料吸管的成本在8000元左右,一吨纸质吸管则要将近22000元。聚乳酸更贵,通常会比塑料吸管贵五到六倍。


2、急缺统一的生产监管标准


由于非可降解和可降解材料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悬殊,中间地带便出现了足够的“商机”。广义上的可降解塑料中,除了以PLA、PBS、PBAT为代表的生物降解塑料,还有可以机械性分裂的塑料,如光降解、生态降解、热氧化降解等“伪降解”塑料。

 

但是,这些伪降解塑料实际上是传统塑料材料+各种添加剂合成,最终实际降解率低,并不满足可降解产品需求和生化标准。加之各地区缺乏统一的生产监管标准,可降解塑料产品市场鱼目混杂。

 

例如,光降解塑料指材料在光的作用下会自动降解。很多光降解塑料是在材料中添加光敏剂,在光照条件下成为更小的粉末。另一些所谓的可降解材料是添加了一定比例的淀粉,通过淀粉的生物降解使材料物理性能崩溃,分解后的PE、PP、PVC等不但无法被环境吸收,反而因为肉眼不可见会一直残留在环境中,造成更大的危害。

 

事实上,这些“伪降解”塑料能够在市面上流通,是因为国内尚未出台针对可降解塑料的强制性统一标准。在可降解塑料领域,现行的产品标准有GB/T 38082-2019《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GB/T 18006.3-2020《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T28018-2011《生物分解塑料垃圾袋》等。还有一些产品使用GB/T 21661-2008《塑料购物袋》、GB 4806.7-2016《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或企业标准。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标准生产出的“可降解”塑料,普遍存在品质不一的问题。

 

直到2020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明确要求生物降解率应≥90%,且其重金属及特定元素含量等其他条件必须同时达标才算作可降解塑料。目前《指南》是行业内较为公认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但也存在认证规范问题,如“双j”标识谁能使用、如何认证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表示:“目前《指南》只是指导行业标准的一个阶段性文件,还需要尽快完善一套统一标准来解决现存争议和问题。我们需要能够从技术上、方法上让大家能够判断一种材料是否属于可降解范畴”。


3、可降解塑料算什么垃圾?


可降解塑料袋相比于普通塑料袋,主要区别在于不含一般塑料袋中的聚乙烯成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物质。那么可降解塑料算哪类垃圾?


1612517660594870.jpg


“可回收”“厨余垃圾吧”“不太清楚”,市民的回答众说纷纭。

 

对此,相关记者询问了多个的城市垃圾分类主管部门,他们均建议可降解塑料袋放进其它垃圾桶中——“不管是不是可降解,这个都是扔到干垃圾桶,因为可降解的塑料袋并不适用于我们现有的处理方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介绍道:“在工业化堆肥的条件下,它一般要求你的温度要在55度以上,要有丰富的氧气,含水率大概也要在60%这样适宜的水平,还要足够长的时间,大概1到2个月的时间,能够发生完全的降解。”

 

据专家介绍,处理能力的缺乏和处理时间限制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两大因素。

 

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最适合的处理方式是进行好氧堆肥处理,但我国各地兴建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中,大约80%采取的都是厌氧发酵处理技术,采取好氧堆肥技术的设施只有1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周转率,厨余垃圾在好氧堆肥车间只进行21天的堆肥,低于可降解塑料制品最少一到两个月的降解时间,难以保证充分降解,对资源化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投资约2.5亿美元,世界级“从塑料到塑料”的分子回收装置来了!


废弃塑料的可回收问题一直是行业关心的重点问题。然而,受制于塑料分拣难度大、成本高、再熔融过程中间熔体质量降低等因素,机械回收的再生塑料应用限制比较多,大部分只能用作低值产品,还有很多材质的塑料产品无法实现回收。

 

相反,化学回收能在几乎不损失塑料任何性能的情况下制造出原生级塑料,已经成为化工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但是,“从塑料到塑料”的分子回收在大规模商业化道路上阻碍重重。

 

近日,事情出现转机!

 

伊士曼化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k Costa与田纳西州州长Bill Lee共同宣布,伊士曼将在其总部田纳西州金斯波特市兴建全球最大的“从塑料到塑料”的分子回收装置之一。该世界级回收装置将通过甲醇分解工艺使原本通常倾入填埋场和水道的聚酯废弃物转化为耐用品,创建一个优化的循环经济体系。


1612517696851570.png


未来两年,公司将投资大约2.5亿美元兴建该装置。该回收装置预期将于2022年年底机械竣工,这将有助于伊士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解决塑料废弃物危机。该目标包括在2030年前凭借分子回收技术每年回收超过5亿磅(约23万吨)的塑料废弃物,到2025年每年回收逾2.5亿磅的塑料废弃物。


凭借伊士曼的聚酯再生技术,新装置将处理目前无法通过物理方法回收的逾10万吨的塑料废弃物,最终制成含再生成分的优质特种塑料。


建言“十四五”规划:可降解塑料并不环保 应重新分类管理塑料。网友:分子回收装置来袭,可降解塑料袋和吸管还有竞争力吗?


让我们再次回到“可降解塑料”出现的初衷上。环境友好、可循环发展……这些是我们对于“可降解”的期望。


然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在2020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线上发布会上表示:“在塑料领域,‘可降解’并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代名词。塑料的本质碳龄、在产品链中的位置,加上后端处理处置方式,共同决定着其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环境绩效。”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春兰则表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我们生活中使用后的塑料,没有区分可降解和非可降解的,基本上都被分在生活垃圾的‘其他垃圾’那一类,而且大城市其他垃圾主要以焚烧为主。现在各地推行的升级版‘禁限塑’政策,是在有条件的地方、领域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但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主要是化石基的,如果用后处理方式是焚烧,它的环境影响,尤其是碳排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如此一来,可降解塑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后塑料的污染问题。

 

曹淑艳认为,应该研究将家庭塑料消费重新分类。一类是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必需塑料品(R&G类,Recyclable & generual),对此类塑料,管理的思路是“限制”与“替代”相结合。另一类是难回收利用和非必需的塑料品(D&N类,Difficult to recycle and non- generual),对此类塑料,管理思路的核心是“禁止”“限制”“替代”相结合。


第二,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性能,一是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二是减少塑料原料对耗竭性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依赖。第三,塑料需要减量和平衡发展。


塑料回收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综合我们对伊士曼黑科技装置的介绍,那么,问题来了:分子回收装置来袭,可降解塑料袋和吸管还有竞争力吗?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央视财经、中国新闻网、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伊士曼、荣格工业网等

-编辑整理:荣格

*转载请标注来源于荣格工业传媒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