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从车载5G T-BOX、V2X模组,到计算平台MDC 210、MDC610,再到12月21号全球首发的96线激光雷达,华为终于补齐了智能驾驶硬件最后一块版图。
华为激光雷达项目起步于2016年,历经4年多的调研、场景分析、明确需求、设计开发、车规级验证,一款尚未命名的96线激光雷达被推到了生产线上,现已按照年产10万套/线推进中。
有消息称,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价格将控制在500美元以内,这个价格是机械式激光雷达无法实现的。目前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售价约8万美元,因此华为的这款96线激光雷达大概率会是固态激光雷达。
对比2020市场上几款重磅固态激光雷达产品的参数,表格中的Velodyne是目前全球第一大激光雷达公司,而OUSTER和大疆旗下的Livox也都是实力选手。
激光雷达对自动驾驶有何意义
激光雷达是目前车载传感器中技术门槛最高的,也就理所应当成了最贵的。除了激光雷达之外,华为此前在北京车展也展示过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甚至透露在4D成像毫米波雷达也在研发布局中。
不同传感器都有着不同的优劣势,也有着各自的不可替代,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成了自动驾驶领域现阶段为数不多的共识。目前认为视觉算法无法取代激光雷达的声音主要有两点,摄像头无法提供场景深度信息,拿不到和障碍物的准确距离,以及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数据量过于庞大,对算力要求太高。
当然,目前也并没有一种激光雷达支持者的论点,能够说服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看法有所改观,即便是激光雷达厂商把固态激光雷达的价格,做得越来越诱人。Tesla Vision深度学习负责人徐雷曾表示,以他对马斯克的了解,如果激光雷达足够便宜,特斯拉会使用激光雷达么?徐雷很坚定地给出了答案——“不会”。
激光雷达是否是自动驾驶的必备硬件,目前还没有共识,但相信如果激光雷达的价格足够便宜,且技术足够成熟稳定,对现有感知体系而言,激光雷达上车必然是一件好事。
中国或将率先迎来固态激光雷达上车潮
几乎是与华为发布激光雷达的同时,ARCFOX极狐也宣布旗下联合华为打造的全新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将搭载3颗华为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同时还将搭载算力352Tops的华为MDC600计算平台。
如果ARCFOX极狐的HBT不跳票,那这款车不仅是第一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的车型,还将是第一款实现固态激光雷达上车的量产车。
目前,仅机械式激光雷达法雷奥的SCALA是唯一量产的车规级激光雷达,而传闻中2021年上市的宝马iX也将会搭载法雷奥的第二代SCALA机械式激光雷达。作为业界先行者,法雷奥的第三代SCALA也选择了MEMS固态激光雷达,但量产上车还未有时。
机械式激光雷达走在了量产前列,但我们也看到了在前装量产乘用车领域,越来越多厂家开始向固态激光雷达方案倾斜,固态激光雷达有极大的可能性,于2021年率先在中国市场迎来爆发期。
除了ARCFOX极狐,小鹏汽车此前也透露下一代自动驾驶硬件系统,将加入2个激光雷达,已经在和某科技公司做车规级验证。目前信息来看,大疆旗下子公司Livox研发的固态激光雷达,很有可能是小鹏的新伙伴。
长安在今年也宣布未来新车将搭载36个传感器,其中就包括5个激光雷达。即便是法雷奥第一代SCALA的售价,装5个也是长安的车价所无法承受的(毕竟奥迪A8也只敢装1个),因此这5个激光雷达大概率也会选择价格更美丽的固态激光雷达。
从长安宣布和华为共同造车的信息来看,这5个激光雷达也很有可能是华为的96线,按照200美元单价来算,也是1000美元的成本,压力小了很多。不过按照华为发布的信息,只需要装3颗,就能实现300°基本无死角的覆盖,为实现从家到公司全场景连续性智能驾驶提供感知,ARCFOX极狐HBT便是用了3颗,长安用了5颗……
激光雷达是避孕套,而非春药
激光雷达相较其他传感器,在环境深度信息,探测精度上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用激光雷达就能让自动驾驶吃下一剂春药,弥补在视觉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上的“不举”。
对有自动驾驶研发能力的企业而言,激光雷达可以为现有视觉为主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环境信息。但是对于本就在自动驾驶研发上落后的车企,激光雷达的加入,也仅仅是炒作一下股价,和增加一点隔空互怼的底气。能不能行,现阶段还靠不得激光雷达,毕竟Waymo等科技公司,基于昂贵的多的激光雷达,做充分感知的Robotaxi现阶段也没能实现L4自动驾驶。
因此激光雷达加速上车是好事,但公众对激光雷达也别抱太高期待,车企更不应该拿激光雷达为自己尬吹。用L4自动驾驶标配的激光雷达“降维打击”为L2级辅助驾驶,或部分限定场景下的L3级自动驾驶做安全冗余,降低安全风险提升用户体验才是正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