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从日常生活到高端医疗器械,再到航天器领域,处处都能看到塑料的身影。特别在眼下的新冠疫情期间,塑料以其独特的“安全性”满足了口罩、防护服、医疗废物袋、手套、消毒液等关键行业突然激增的需求,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人竖起安全防线。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无法忽视塑料消费后产生的垃圾污染问题。多个国家陆续出台“禁塑令”、“限塑令”,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利用塑料杰出性能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中国要如何构架塑料回收再生体系?目前又有哪些创新的塑料再利用方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问了中国合成树脂塑料回收利用协会(CPRRA)秘书长蒋南青博士,一起来听听她的看法。
新塑料经济正在崛起
缠绕事件、海洋垃圾袋污染、微塑料等话题的火热,把塑料污染问题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此之前,废旧塑料的处理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填埋或焚烧。填埋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的焚烧又会排放更多的CO2,引起气候变化。
时至今日,全球每年塑料的生产量已经达到3.5亿吨,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公众对塑料产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包装的质疑、批评,甚至成为决定行业是否能继续发展的“生死劫”。毫无疑问,现在仅仅通过从前的方式回收或清理塑料垃圾来摆脱塑料问题已经不现实。
塑料循环时代已经到来。
2018年10月底,总部位于英国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MacArthurFoundation)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起“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行动倡议。蒋南青博士告诉我们,目前已经有400多家企业及关键组织参与其中,约占全球塑料产量的30%。
中国也有10多家机构加入到“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行动倡议。例如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盈创回收,太古集团、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同济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等。
新塑料经济重新设计了整个产业链,首先强调了“防止塑料成为废弃物和污染物”,而不只将目光局限在废旧塑料的末端处理。据了解,加入该全球承诺行动的企业将主动淘汰“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塑料包装,并在2025年之前从一次性使用转向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确保所有塑料包装都能轻松安全地回收或堆肥。
据了解,很多产品为满足功能性需求,往往在上游的产品制造环节使用多种材料复合,给塑料回收带来很大困难。比如食品保鲜包装、不同种类的塑料瓶等,这些塑料制品的复杂性使得回收分离环节变得异常困难。如果能从设计环节就开始考虑到后端回收利用的问题,回收工作就会相对简单得多。
蒋南青博士认为,化工企业、塑料改性、塑料制品、品牌企业、流通企业等整个塑料产业链,都要为塑料循环作出改变。
蒋南青博士在分析了循环塑料经济的特点时说道:“首先,塑料要形成一个闭环,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弃置、重新回到生产、再变成原材料,产业链要打通中间的每一个链条。其次,这个闭环要是一个资源效率很高的闭环。中国之前也有回收再生体系,但闭环的效率非常低低,主要靠拾荒人员的低劳动力成本支撑,目前这种低端盈利模式已经不可能再持续发展下去。最后,塑料生命周期不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新玩家入局回收再生体系
塑料循环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品牌和聚合物企业纷纷开始关注回收再生。目前,陶氏、北欧化工、英力士、SABIC、伊士曼、科思创等化工巨头都在大举进军再生塑料产业,如,陶氏公司定下了2025年向欧洲客户供应含有10万吨再生塑料产品的目标、英力士计划每年至少使用32.5万吨回收材料、伊士曼提供聚酯回收创新技术,等等。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雀巢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垃圾制造者,制造了大量的包装用PS和容器用聚酯。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到2025年,所有包装都将是可回收、可重复使用或可堆肥的。百事可乐同样计划在2025年前使其所有产品包装可回收、可堆肥或可生物降解。雀巢在曾承诺,到2025年将其两款饮用水品牌的瓶装再生PET含量提高到50%。
在环保承诺背后,大家纷纷开始寻找产量稳定的高品质再生塑料,特别是饮料行业提出的瓶到瓶需求,需要再生塑料满足食品接触级的应用。这跟之前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的需求有很大不同。过去,使用再生塑料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现在则是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再生塑料使用需求。
由13个塑料瓶再生的rPET面料制作而成的”在乎衣“,如果淋到雨,后背slogan会从“I DON'T CARE”变成“I DO CARE”(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生产塑料原材料一亿多吨,塑料消费制品则有6000多万吨。近年来,随着网购和外卖生活方式的流行,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在急剧增加。这意味着更多塑料废弃物的产生。
即便如此,可口可乐、雀巢、百事可乐等品牌商寻找再生塑料的需求从总部传导到中国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由于中国之前没有明确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政策,下游的回收企业80%左右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品牌商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再生原料。特别是在饮料领域,由于中国之前并没有瓶到瓶的需求,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中国法律层面并不允许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接触级材料。
虽然寻找高品质再生料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拥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品牌商也看到很多机会,有些公司甚至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
法国威立雅,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已经完成了对华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70%股份收购。威立雅方面表示,将以华菲为平台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的塑料资源循环利用中心。
分选和回收解决方案的引领者瑞典陶朗,也在2016年收购了赢创回收,专注于饮料瓶等包装物回收的智能回收机具的推广与服务工作。
新玩家不断入局回收再生领域,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运用先进科技,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从衣服到衣服的闭合循环(图片由废塑料新观察提供)
其中一个案例是,2018年底,大型家居零售集团宜家(IKEA)收购了澳洲NextGenerationGroup(NGR)公司24%的少数股权。NGR是一家奥地利塑料回收行业技术和设备开发商和制造商,通过供应一系列专门处理再生塑料、再生工业废品和PET废料的回收设备,助力处理不断增长的废塑供应。
探索塑料再生料的价值
虽然回收再生塑料看起来“风光无限”,然而,再生塑料产业的利润空间却不容乐观。
据蒋南青博士介绍,2018年我国禁止进口国外废弃塑料后,回收再生塑料行业转向国内回收,由于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再加上人力价格上涨,导致再生塑料的价格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和化工行业产能的不断增加,使得原生塑料的价格越来越低。
废旧塑料的创新应用——雀巢和供应商开发的单一聚丙烯材质的冷封胶复合膜(图片由雀巢提供)
“目前,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的价格产生了倒挂,再生料企业盈利困难,品牌商使用再生料的成本高于原生料的成本,用的越多,亏的越多。”蒋南青博士评价道。
只有开发再生塑料的高价值应用,才能把这个行业做下去。
去年,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一经推出,公用大垃圾桶即成为这波红利中的赢家。公用垃圾桶要经受日晒雨淋,国标要求垃圾桶在日晒下10年不开裂。一个垃圾桶的原料一般需要有五成新料,以保证其性能可以达到公用垃圾桶的国家标准。据公开报道,目前大垃圾桶行业“普遍挺缺回料”的。
蒋南青博士注意到,中国废纺PET行业也已经涌现出一批再生料的创新应用。比如,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独有的化学法循环再生系统技术,可将原本无法降解的涤纶废旧纺织品进行回收、再生。采用该技术生产的再生涤纶产品具有高品质特性,广泛应用于高端运动服、休闲服、内衣、男女时装、制服等领域。目前,佳人新材料已经与阿迪达斯、耐克、迪卡侬、H&M、安踏、李宁等近百家品牌企业实现了合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上,废旧矿泉水瓶打造的地毯也再次惊艳到人们。龙福公司提供的天安门广场和观礼台的2.4万平方米地毯,消耗了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还具有阻燃、抗污、抗紫外线的功能。
如何构建新的回收再生体系?
蒋南青博士认为,塑料回收是一个需要全产业链都要参与的事情,单从上游生产端或者下游回收端发力,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CPRRA已经在研究行业标准和调研产业上下游,也在学习了解北美塑料回收协会(APR)和欧洲塑料回收协会(PRE)的一些做法。”
比如,欧盟和美国都有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通俗地说,生产者在卖出东西之后并非万事大吉,他们对产品的全部或部分财务、运营责任被扩大到消费环节之后。EPR要求每个城市都要垃圾分类,并保证达到一定的回收率。这样,消费后的废旧塑料就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单独的回收体系,利用商业运营模式来实现。这种模式下,有专门的运营商(PRO)回收塑料产品,费用则由生产商支付。
“费用一般会根据生产商投放市场的包装重量收取,越轻费用越低。”蒋南青博士说道。
目前,中国已经发布了不少方案和计划,比如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2017年国务院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2019年国务院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时提出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范围……然而EPR的配套政策并未完全建立。在中国,整个塑料回收体系还是“拾荒人群+市政处理+末端回收再生行业”的模式。
中国正处在变革的过程中。与之前相比,中国2020年最新“限塑令”已经着眼于在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提出构建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的层面上发力。配套的监管、政策和科技研发方面也有了比较全面的框架和体系规划。
塑料的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每个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都将对企业的生产方式产生影响。未来,希望塑料能真正大放异彩!
文/班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