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年,我国啤酒行业蓬勃发展,实现了骄人的业绩。 但是相比国际先进国家,在行业集团化、工厂大型 化、设备高效化、精酿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潜力,如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机遇,在产量大国的基础上,定能稳步建成全球啤酒业强国。
我国啤酒行业的结构调整
这 30 多年,我国业界几乎是将美国行业集团化的过程重演了一遍。1996 年前后,前几大企业达到二三十万吨产量, 形成了全国性品牌。在当时 800 多家小厂中,华润并购了大连渤海啤酒厂、青啤并购扬州啤酒厂、燕京并购华斯啤酒厂, 加上美国 AB 并购武汉中德啤酒厂、比利时英特布鲁并购南京金陵啤酒厂。这五次并购标志着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大幕拉开,集团化进程开启。此时,已经整整比美国晚了半个世纪。
大量并购、扩建、新建事件让人目不暇接,大量中小企业被淘汰或被收并。随着这些年集团化推进,哈尔滨哈啤、 深圳金威、四川蓝剑、甘肃黄河、江苏大富豪、新疆乌苏等企业集团先后被并购。
在集团化的同时,大批工厂改建、扩建。城镇化的同时, 一大批工厂退城入园,搬迁至郊区工业园。一大批规划完备 的 20 万吨级别以上工厂拔地而起。
行业集团化也只是个形式,其实质是原有的小、散、乱的行业格局,被大型集团整合后,在总部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 将产能逐步集中于人口集中、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大型工 厂,配以以大型、高效、高速设备,以统一的经营管理机制、 理念、模式、文化形成合力,规范行业运行,降低运行成本, 最终利益消费者。
我国大型集团充分发挥总部的决策、指挥、协调作用, 配以先进的管理软件,实现信息交互,科学协调各工厂乃至各部门之间关系,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统一管理旗下多个工厂,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优化配置供应、生产、 销售、品牌、人事、资金、物资、技术等要素,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
统一定价、市场定位和划分,共享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 解决市场重合问题。燕京广东公司初期运转不畅,由漓泉公司统筹运作两广市场后,产量由 2006 年的 3 万吨,上升到 2009 年的 30 多万吨,单厂增速创行业纪录。
统一市场形象塑造,统一管理、使用、共享品牌。几大集团策略略有不同。华润前些年强力打造雪花品牌,使其占比集 团 90% 的份额,打造出了千万吨级别的单一品牌,令全球惊叹。 虽然近期,在新的品牌策略下,华润或加重培养另一些品牌。 青啤则是保留了大部分并购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激烈之处, 让这些小品牌冲锋在前,低价倾销,不惜自毁。给予对方品牌 一定杀伤之后,地方主力品牌杀入。最后是青啤品牌进入。燕 京则是主推燕京品牌,目前占比超过 60%,加上漓泉、惠泉、 雪鹿三个辅助品牌,合计占比超过 93%。
统一调整工艺,解决技术问题。成立技术推广小组,提炼各厂先进技术、经验,迅速推广。大大超过诸多小厂各自为政 时期,行业召开技术推广会,所能达到的速度和深度。
我国啤酒行业的分析展望
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量 33 升,只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还 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日本因为饮用清酒较多,啤酒大约人均 40 升,法国因为葡萄酒饮用较多,啤酒大约人均 30 升。其他主要 西方国家,这些年虽然人均消费量都略有下降,但都能稳定在 70~80 升。甚至发展中国家巴西,都已升至 60 升。考虑我国白酒文化底蕴深厚,饮用量较大,黄酒也有一定占比。啤酒人均消费按最保守估计,可达 40 升。
20 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并至少稳定在 15 亿。相应地, 产量将至少能稳定在 6000 万吨,约是美国的 3 倍。另一人口 大国印度,起点低,虽然发展也较迅速,目前产量达到 200 多 万吨。但是因赤贫人口基数大,因宗教原因不饮酒的人占比很大, 所以增长受限。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是啤酒产量第一大国。
20 年后,精酿啤酒按最乐观估计,能占比总产量 15%,约 为 1000 万吨。按每十五万人一家的乐观估算,将有 1 万家, 遍布全国。平均每家 1000 吨,少数大的可达几万吨,小的只有几百吨,甚至一两百吨。近期看,按目前大约40%的产量年增幅。 两三年后,将达到140万吨,占比总量的3%。如果国家放宽政策, 饭店、酒吧自酿啤酒只能局限在本店消费的禁锢松动,一批酒吧将明显扩大规模。
德国是现代啤酒的发源地,德式下面发酵啤酒是风靡全球, 我国几大集团的主流风味,都是德式的。德国有大量千吨级、 万吨级小厂,遍布全德。许多小厂有上百年的,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传承,现存最早的一家位于巴伐利亚,成立于 1040 年。悠 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口味,深厚的文化,让各国游客痴迷,被誉为啤酒王国。但正是因此,各地的小厂有自己的 当地传统市场,没能够实现高度的集团化和工厂大型化,没能 出现大型企业集团。几大国际性集团中百威英博起源于比利时, 喜力起源于荷兰,就连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丹麦也发展出个嘉士 伯。德国不但没有一家大型啤酒集团,反而在在国际巨头的冲击下,啤酒企业大量倒闭。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全德有 3000 多家从业企业。到 21 世纪初,只剩下 1000 家。而且贝克、比特博格等规模较大的前几十家家,均被国际性啤酒集团并购。
后发国家有多种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但也要认识到, 必然有多方面的后发劣势不可避免。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各地 的有价值工厂,大多已被先行者并购。我们应当深刻吸取德国 的教训,加速推进集团化进程。要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将国 有资本整合,形成合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与国际巨头的终 极对决。在稳住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以伺机出击东南亚、南亚、 非洲等地的空隙,展开并购,最终实现在全球的成功逆袭。
20 年后,按乐观估计我国业界高度集团化进程结束,届时 5000 万吨产量由两三大集团完成。下一步,经营不利、位置不 利的中小型生产厂,将大批关闭。主力工厂的规模将明显扩大。 一定范围之内,只有一家规模工厂能够胜出。竞争最残酷的阶段即将到来。我国发展不平衡,95% 的人口居住于昆明、兰州、 张家口、齐齐哈尔一线以东。至多 20 个巨型工厂就完全可以覆盖中东部这一半的国土。
20 年后,在目前大型集团的主力工厂基础上,这 20 个巨 型工厂将全部形成,平均产量达到250万吨。行业主体格局定型。 届时,全球 200 万吨以上的巨型工厂,除了北美、西欧各有三 两处之外,其它 20 座将全部出现在我中华大地。京津冀、长三 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 川渝、关中等十大城市群中,甚至会出现三四百万吨的超巨型 工厂。全球最大的工厂,一定是出现在我国。
设备配置要有前瞻性。根据多年的经验,糖化设备应选择 100 吨的。过大,将增加过滤等控制难度。发酵设备选用 600 吨左右,过大,则不利于温控。易拉罐便于携带,是发展趋势, 应优先考虑 12 万的高速线。玻璃瓶线应考虑 5 万甚至 6 万的, 也可考虑 2 条甚至 3 条并联。应大量使用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 以及自动立体库。屋顶多敷太阳能光伏板。
20 年后,我国业界高度集团化的进程结束,规模宏大的巨型工厂和撼人心魄的超强制造能力形成,精酿酒厂百花齐放。 到那时,我们这些啤酒战线从业人员,就可以无比骄傲地说,“从 一穷二白起步,几代人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无数心血、汗水、 眼泪付出。我们,已经将伟大祖国建设成为啤酒行业的,全球第一强国。”
作者:丁广业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