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2016年,业内营销标杆—韩后的掌门人宣布要做“产品经理”!同年,行媒纷纷拉起了工程师社群,开起了“供应链大会”;两大美博会也开始持续跟进上游市场;越来越多的技术工程师、研发机构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台前……甚至有人称那一年为“供应链元年”,从那时起,行业的目光从渠道、品牌溯源而上,齐刷刷地盯上了研发制造。
时隔2年,产业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
天天讲创新,我们究竟该如何推动产业创新?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广东省化妆品学会会长杜志云教授,这个以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为重的学术性团体组织恰巧也是两年前成立的,其对行业发展脉络的分析梳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场珍贵的行业技术浪潮。
Q:为什么选择在2016年成立广东省化妆品学会?
在轻技术重市场的氛围里,一个学术机构根本无法生存,选择在2016年成立广东省化妆品学会正是基于我们对消费市场变化的洞察,消费者在长期的概念轰炸下越来越理性,对品牌的认知开始分散,给国内化妆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Q:学会能给行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广东省化妆品学会是一个由从事化妆品科学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功效评价、原料创新、毒理安全、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相关学科活动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的化妆品行业省一级学会组织。
我们的基本逻辑是希望通过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引入,提高产业基础研究的高度,促进学科发展;不断凝聚国内外行业核心科研力量,引领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化妆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法律法规欠缺的条件下,学会的科学工作者最关心的仍然是安全问题,关心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探讨功效,怎样通过基础研究和工艺技术的提升来实现功效。作为行业源头的研发人员,我们需要尊重消费者需求、市场发展程度及规律,更需要对自己所从事服务的领域有科学的认知,将一切工作建立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这里的“健康安全”不是一个跟风概念,而是基于皮肤科学、生理学上的客观科学认知,这一点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2016年学会成立至今,我们已经自行、合作组织了十几场技术研讨会,我们把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医院、企业里的学者、医生、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们聚集起来,一起为这个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把分散在国内外的行业相关技术资源引导到关注、讨论我们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上来,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为行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形成做出贡献。
Q:从您的角度看,国内外化妆品市场有何不同?
1995年,我从江南大学毕业进入宝洁,接着拿到中大药学院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博士学位,再到法国、美国做访问学者,现在主要从事皮肤科学与功能化妆品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我发现,欧美化妆品市场确实更发达,而且也更受重视,而这和他们对皮肤护理的认知有很大关系。
欧美以白种人为主,白皮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极易受到伤害,患上皮肤病和皮肤癌的几率偏高,皮肤癌一直是威胁他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正因如此,欧美化妆品市场的很多研究是政府驱动的市场行为,我们会发现欧莱雅、宝洁、强生、联合利华等知名国际公司除了护肤品业务之外还有一些医药领域业务,尤以强生在医学领域的业务范围更广泛。
而在国内,黄皮肤就像一层天生的保护膜,黄种人抵御紫外线的能力更强,外界给皮肤造成病变,产生皮肤疾病的几率更小,所以之前国内皮肤科学和化妆品产业是分开的,有病去医院,没病日常护理,美白、抗衰的功效诉求也只是基于“美”的衍生。
Q:您觉得行业目前的研发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过去,由于过度“崇外”,我们的市场研发“空心化”问题严重,而国外的原料、配方技术确实在基础研究方面做的很透彻,有完善的理论、应用支撑,后端应用非常友好。
正是基于这个认知,行业这几年应该卯足了劲积蓄力量。
国内的一些原料商,尤其是制造端已经具备研究基础,一些研究机构也针对日化产业做足了研究,品牌方也陆续开始着手源头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加入进来,人才培养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从原料市场来看,虽然功效性添加料依然被国外大公司垄断,但基础料已基本实现本地化,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近几年行业工作者们在材料、核心添加物甚至是制造端的设备系统都做出了更深入的研究。比如多肽,虽然起步晚,但国内的合成产业已经非常厉害,还有一些天然活性物在中医研发理念基础上也取得很大进展,可以说国内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皮肤科学,包括功效评价、机理机制以及活性物的产业化组织都已经成熟。
从品牌的发展来看,20年前,化妆品行业还是国外品牌宝洁、联合利华的天下,现在看我们的民族品牌,正在慢慢占据市场,原来在低端市场,现在在中端拼搏,高端市场也已开始浸润,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对上游市场我们也要有信心。
再加上监管不断向上游推进,企业对国产原料与技术的信心也会不断加强。相信随着产业研究的深入以及产业的系统化、质量可控发展,预计5年,国内研发水平一定会有突破性进展。
Q:未来几年,原料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前面我讲过,原料市场基本还在被国际公司垄断,这种情况也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国内技术市场的迅猛发展,高高在上的国际原料如果不尽快完成本土化转变,未来可能会不断失去市场,传统的代理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国际原料公司需要探寻代理以外更广泛深入的合作方式。
Q:对目前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跨界进入化妆品行业您怎么看?
我认为是消费需求的偏移导致了生物医药的跨界。消费者对于化妆品,已经不仅止于能用,还要安全、美丽、健康、有效。消费者需求的偏移要求上游生产企业提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
回过头看化妆品行业,对于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我们以往投入的研究和重视远远不够,从业人员以轻工化工专业为主相对单一,对皮肤科学、生物医药、分子材料等方面的认知受限,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学科联合研发的需求。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已经从医药、保健品延伸到了包括化妆品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化妆品“跨界合作”已经成为市场热点。
最后,在过去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正规药企和小作坊相比没有市场空间。但随着近几年市场监管逐步规范化,给跨界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空间,带给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Q:“药妆”有没有可能立法?
举个例子,比如普通人平时吃食物,生病了吃药,身体处于亚健康时吃些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或者补充剂调理;化妆品也一样,日常护肤,得了皮肤疾病去医院治疗,那么处于亚健康的皮肤要如何处理?这是切实存在的市场需求。
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以及行业培育还不够充分,为了避免过度虚吹浮夸误导消费者,国家目前对于“药妆”概念是禁止宣称的。
但我认为任何时候“严控”都是开端,只有通过严管让行业都回到规则上来,再逐步放开才能形成规则意识,才会意识到只有规范才能发展,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所以,我想“药妆”的规范化会很快,一方面从两证合一和联网监管,我们的化妆品企业已经基本受控,政府已经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欧美、日本在“药妆”方面都有完善的体系可以借鉴,国内“药妆”也一定会进入阶段性实施。我认为这方面的政策5年内应该会有松动,大家要做好准备。
Q:“医美”的迅猛发展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和药妆一样,“医美”也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且因其美容效果“立竿见影”,市场发展更为迅猛,即便医美仍处于跨界监管的空白区,人们依然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医美”的发展基本把行业分成了健康保养和医美整形两大类,其中健康保养部分,日常清洁、保湿、防晒的普通化妆品和有一定功能的化妆品交织发展共同满足人们的基础护肤需求;通过外在、内在给药、手术等手段大幅度调整生理功能的“医美”,可能更需要通过医学手段来监管。
Q:您怎么看目前大热的皮肤微生态研究?
对皮肤微生态的研究正是一次寻真之旅,也折射出我们行业的研发越发回归真实、回归事物本来的样子。
化妆品是天天与大众皮肤接触的日用品,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原料开发商必须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皮肤科学,对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微环境以及生理随着环境变化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具体到皮肤微生物菌群平衡体系的研究就只是皮肤保养的很小一部分。我们受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的启发,开始思考微生物菌群和皮肤的相关性,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人们对微生物的态度从长期的“抑菌杀菌、格杀勿论”转变为“皮肤菌群是人体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平衡体系,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它并开展相关的应用,来为皮肤健康服务。
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非常肤浅,微生物的研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以肠道菌为例,究竟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粗分尚可,详细的研究就很难。目前市面上即使宣称采取了某种生物技术得到的产品,其证据也是不充分的。
对于微生态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基础研究作为理论支撑,任重道远。
对于基础研究,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直接为产品服务,但是基础研究的厚度直接决定行业的高度,重要的是行业要有人愿意推进基础技术研究,一点点去弄明白,相信假以时日,行业从整体上就会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