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荣格工业-圣德科

“联”接智能助力未来制造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17-12-19 788
工业金属加工智能制造传感器其他电子芯片电子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IP类软件) 展会报道
2017年11月7-1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同期,旗下最热门专业展之一的工业自动化展(IAS)也再度启航,以“‘联’接智能,助力未来制造”为主题,亮相于5.1&6.1馆,展示规模56,000m2,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600家参展企业将共赴IAS规模空前的新一届盛会。

2017年11月7-1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同期,旗下最热门专业展之一的工业自动化展(IAS)也再度启航,以“‘联’接智能,助力未来制造”为主题,亮相于5.1&6.1馆,展示规模56,000m2,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600家参展企业将共赴IAS规模空前的新一届盛会。

IAS 2017顺应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智慧工厂的理念,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及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自动化的协同创新,助力未来制造。本届展会,IAS携同众多自动化领域领先企业将集中展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前端产品,着力打造自动化领域内的细分市场,重点推出嵌入式技术展区、运动控制系统展区、智能传感与连接、传动与气动等专业展区,为广大参展商与专业观众提供更高效的参与体验。


源本磁电:深度打造智能传感器技术平台

本届工业自动化展,源本磁电带来了智能传感器系列,流体参数检测传感器,运动位置检测传感器,如流量传感器,磁导航传感器,磁编码器,RFID射频传感器等一系列产品。据上海源本磁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兴表示,这些产品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推广,主要被应用于AGV无人搬运车,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也被用于工业设备的热交换系统和冷却系统等领域。

徐兴,上海源本磁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兴,上海源本磁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被问及对当下全球工业自动化行业呈现的一些主流趋势(如开放式工业自动化架构、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或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等)的看法时,徐兴坦言,这些现象或趋势最终都是围绕一个趋势——人们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都是为实现个性化需求服务。“当然,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目前只是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公司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在集中精力打造智能传感器技术平台,将现有的传感器进行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希望能为系统集成商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

另外,在徐总看来,工业软件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然而,相对于硬件复制、模仿或创新,软件的创新比较困难,需要在某个细分行业拥有足够的经验,熟悉客户的使用感受和真正需求才能开发出对路的软件。”据悉,源本磁电主要关注传感器信息处理和数据交换,传输方面的软件开发。

“未来,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适应工业物联网,智能装备的快速发展, 公司会更专注于智能传感器的开发,构建更完善的产品技术平台,同时不断拓展市场深度, 做好细分市场的技术服务,并与高校,专业机构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徐兴最后补充道。

发那科:信息化驱动未来智能工厂

2017年11月7日上午,第19届工博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等领导莅临FANUC展台,重点参观了信息化驱动未来智能工厂——MES管理下的智能机器人模型生产线。本届工博会FANUC携四款机器人新品正式首发。

工博会现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图左)、罗克韦尔中国区行业销售总监Dennis Tang(图右)共同参与了信息化驱动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布仪式。

为迎接智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作为世界领先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供应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紧跟国家战略与世界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在自动化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究与探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基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机器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上海发那科联合罗克韦尔自动化和上海西信信息,采用Rockwell Factory Talk Production Center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智能制造机器人模型生产线,利用智能感知、机器学习、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示范了一个从客户个性化定制到最终成品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制造场景。展示了如何运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更好的服务于制造行业。

该线聚焦于个性化定制生产、柔性化制造能力以及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功能涵盖从订单管理、生产过程监控、物料拉动、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能耗管理。通过缩短产品交付期限,降低原材料库存,提升产品质量,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档案为目标,帮助客户企业提高核心生产竞争力。

倍福:积极进行多维度的创新实践

“此次工业自动化展,倍福带来了包括控制系统、控制器、软件等全系列产品,同时也有新产品的推出和展示。”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国内事业部经理、华南区销售经理郭禅禅在展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他着重介绍了此次倍福展示的新型 AX8000 多轴伺服系统,该系统结构紧凑,节省控制柜安装空间,能够以极短的控制周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加工工艺。其它特点包括通过简单地与所需的轴模块插接在一起实现快捷的安装和调试,以及单电缆技术(OCT)、直接集成安全功能和电源滤波器。此外,快捷、简单的组件安装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郭禅禅,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国内事业部经理、华南区销售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倍福在展会上还设置了工业4.0主题展区。“在通往工业 4.0 的道路上,倍福积极进行着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我们已将工业 4.0的一些概念落地并转化为真正的产品,而且新开发的软硬件产品确保能够帮助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这些先进的解决方案,为设备制造商及最终用户创造新的经营理念和获利模式提供了新的动力。就像展会上,我们一方面展示了基于 PC 的控制系统的所有基础技术和组件——从 PLC 到机器人技术,再到测量技术;另一方面,倍福在自己的工业4.0主题展区突出展示了针对工业 4.0 和物联网的控制方案以及产品系列,帮助客户在工业 4.0 与物联网应用中创造真正的附加值。展会现场,客户不仅可以体验集成大数据和分析应用的不同方式,还可以领略到互联制造其它方面的魅力,通过功能改进挖掘并提升生产效率以及机器和系统优化带来的潜在好处。”郭禅禅介绍道。

“之前中国国家领导人也提到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动化产品和技术规模今后还会不断上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郭禅禅表示,倍福在前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目前在全国有20多个分支机构,今后着重发展各个分支机构,同时在中国会继续坚持“平台销售模式”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销售模式“两步走的策略,希望未来能够覆盖更多的应用领域。

图尔克:致力提供最完善的工业4.0解决方案

本次IAS展,图尔克展出了包括接插件、接口技术、现场总线、RFID等众多产品在内的完整的自动化和工业4.0解决方案。据图尔克(天津)传感器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谷雨介绍,其中一款重要展品是安全解决方案TBIP混合模块。“TBIP提供了另一种混合型blockI/O模块,内置逻辑和编程功能,主要用于EtherNet/IP和CIP的安全防护。IP67的高防护等级使其被用于严苛的环境。”据悉,该混合模块也完善了图尔克的安全产品组合,除了具有I/O技术和紧凑型安全控制器,还包含安全感应,磁性和电容接近开关,光幕,双手控制器等功能要素。

谷雨,图尔克(天津)传感器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

据谷雨表示,2017年公司的业绩增长很大的引擎来自汽车行业,但图尔克也在积极部署其它更多的应用领域。“例如,当前我们的自动化产品在机场物流、高速物流分拣等领域的份额不断提升,这也迎合了当下如火如荼的电商行业的增长势头。另外,近期我们也成功参与了福州一个新机场的改造项目,其中就应用到了图尔克的现场总线模块和相关解决方案。”

谈及自动化发展趋势时,他指出在降低自动化成本方面,依然需要通过IO-Link工业网络解决方案实现。“近两年IO-Link发展很快,以Profinet以太网为例,同等功能的Profinet如果使用了IO-Link主线盒或分线盒,至少能节省30-40%的成本。随着工业现场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未来IP地址会愈发珍贵,而IO-Link方案旨在减少IP数量,并且能大幅降低成本,包括节省光纤电缆,接插件等产品的用量。”

“我们已经连续10多年参加工博会。这次展会,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看见工业物联网、工业4.0、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自动化技术领域的‘未来趋势’在各自动化厂商展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都得到了极致的展现和诠释。”谷雨最后评价道。

宜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本届展会上,宜科展示了多款新产品及跨行业、多维度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如,在自动化方面,今年带来了包括增强编码器、新型光电传感器、RFID等在内的很多新产品和技术。据了解,宜科目前元器件的开发宗旨主要是向小型化、智能化、功能强大、远程控制等方向发展。

李虹,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RFID在智能物流领域的作用正日益显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物相连中,数据传递成为关键。我们认为,智能制造就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因此,宜科将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融合在一起,着力打造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宜科从工业自动化产品起家,非常贴近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几年来,工业4.0带来的兴奋正在逐步退去,市场希望真正能带给客户实际性改变或提升的方案。”李虹坦言,因此,宜科通过IAS平台展示了“宜科赛达智能制造综合示范平台”,希望从培养智能制造“需求”和培养智能制造“供给”两方面入手,通过建设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智能制造共性平台,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引导启发广大制造业同仁。

“我们在天津建设的这一示范平台内,包含了一条拥有10个工位、6台机器人、具有装配、焊接、视觉检测、包装物流等功能的真实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目的是向客户展示智能制造的全过程。”据介绍,宜科赛达智能制造综合示范平台跨界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CPS系统等创新成果与传统制造业,为企业用户提供智能制造评测、体系建设规划、智能制造实施能力输出,以及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同时,还可以面向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生产设备及生产线改造、数据共享、工艺流程改造、能耗智能管控等典型需求提供多种平台支撑及服务。

包括由云端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对接入网络的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分析,利用系统的机器学习功能不断实现模型优化,从而输出优化参数及指令;由MES实现优化数据及指令的下发和配置执行,通过现场配置的电子看板及实施监控可视化系统等。

李虹表示,“未来宜科将继续坚持三大战略方向。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不可分割,而自动化技术、产品则是我们的基础。工博会一直是我们对外推广产品核心技术理念的窗口,我们已经参加了好多年,除了能与客户洽谈,还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看法。我们将和处在这个大的生态体系中的伙伴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未来智能生产解决方案:KUKA 精彩亮相201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11月7日,KUKA亮相201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以工业 4.0 为主题的创新自动化解决方案。

在8.1展厅面积约700平方米的第D013展台上,这位来自德国奥格斯堡的自动化专家为观众演示了量身定制的生产方案。

如何尽可能简单快速地将机器人集成到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对此,KUKA 凭借新款 ready2_use 应用包提供了针对市场需求量身打造的灵活解决方案:经过预先配置且相互协调的应用包可以简便快速地整合到现有生产过程中。即用性表明这是由 KUKA 机器人、KUKA 选装产品(例如应用软件)以及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组件所构成的智能组合产品。

未来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在 CIIF 展会上,KUKA 呈现了这款由机器人和应用所组成的应用包的多种用途:对产品和表面自动涂漆 (ready2_spray)、无需培训即可操纵机器人 (ready2_pilot)、使用预配置的机械手工作 (ready2_grip)、极其精确地运用弧焊工艺 (ready2_arc_Kemppi) 或轻松地固定微型螺栓 (ready2_fasten_micro)。

此外,还将 ready2_fasten_micro 与 KUKA Connect 相连,以展示基于云技术的 KUKA 软件平台的各种可能性。该平台使 KUKA 客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和分析自己的 KUKA 机器人。借助 KUKA Connect,可将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用于预测并持续提高生产率、质量和灵活性。

未来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通过KUKA SmartProduction,这家来自奥格斯堡的自动化专业公司借助一场工业4.0现场演示展现了客户如何能够通过将所有生产机器连接到云端来使自己的生产线适应未来生产的要求。这样客户就能够详尽地检查并优化设备,因为该系统能够对各个工作站的结果进行调整和分析。

瑞士物流子公司 Swisslog 用小型零部件自动化仓储系统AutoStore 演示了如何能够通过高效的组配和仓储优化利用现有的仓储区域。此外,参观者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逼真地体验一个规划完毕的 Swisslog 仓库,并了解增强现实技术在仓库管理领域开辟了哪些新的可能性。

未来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人人都在谈论工业4.0,然而具体的实施却往往并不容易。针对如何能够通过数字化实现日常生产的真正增值,在Consulting(咨询)部门有一个团队专门为客户提供咨询。该团队分三个阶段根据客户要求量身定制实用的解决方案。在探索、设计与样机以及试点这三个阶段中,量体裁衣式的解决方案将与客户一起共同制定。目标:利用工业4.0这一契机,进一步开发各种组件、工艺、设备或扩展整个公司的业务领域。

KUKA 还展示了 SmartProduction_management。该程序可全面采集并可视化显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重要区域,以此提高整体透明度、有效配置资源、优化过程并使生产周期缩短 10-20%。在 CIIF展会上还为观众提供了一台设备模型。在此可以通过扫描设备外部的二维码观察车身制造的关键工位。

优傲机器人UR+平台首个中国开发者亮相工博会

丹麦人机协作机器人专家优傲机器人公司打造的Universal Robots+ (简称UR+) 平台于近期迎来首个中国开发者——夹爪及传感器制造商拓德科技。在201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优傲机器人与拓德科技携手亮相,共同展示了UR+所能实现的快速高效解决方案。

拓德科技执行董事柯杨(右)与优傲机器人软件技术支持工程

UR+是优傲机器人公司创造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开发者,他们通过定制硬件组件、软件插件或是二者的结合的方式,将工具端的产品与UR机械手臂进行集成,从而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扩展了优傲机器人的能力。

今年10月,中国首个开发者拓德科技通过了UR+平台的认证,面向全球展示他们与优傲机器人兼容的产品。这也意味着今后世界各地使用优傲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用户都可以直接在UR+平台上获取这家自中国的夹爪生产企业的方案,并选购他们的产品。

这对于中国市场的广大开发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开放”提高了效率也为合作双方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而共享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互换和更有效率的分配,同时也通过优势互补使得参与者双双收益。

谈起由夹爪及传感器制造商拓德开发的UR+产品,拓德科技执行董事柯杨表示:“我们开发的夹爪、外轴和后续的IO扩展产品可以在5分钟之类安装到优傲机器人的机器手臂上,不需要再通过外部的计算机进行额外的编程或操作,一切都可以在机器人的用户界面完成。为开发这一解决方案,我们与优傲的技术专家团队紧密配合,结合我们的客户对于简单快速实现夹爪装配的需求,最终完成了这项方案。现在用户只要选用优傲机械臂集成拓德的夹爪,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系统整体的安装和调试,大大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使用难度。”

一直以来,用户想要实现工具端与机器手臂之间的通信,必须编写相对复杂的脚本代码。这样的操作不仅耗时,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需要相当高的技术门槛,操作起来有困难。UR+平台通过实现机器人本体厂商和软硬件厂商的合作,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Universal Robots+旨在为各方降低实现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UR+的平台上,获得认证的开发者们获得向全球展示自己产品的舞台;而集成商们可以获得一站式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大大缩短项目集成周期和风险。

海康机器人:为物流行业不断创新高科技

“海康威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图像为中心,开发了系列更为智能的图像传感产品,可直接进行智能信息处理以及输出。”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国内营销总经理吴尧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首款移动机器人开创性的采用视觉导航+惯性导航技术,定位精度毫米级。同时,基于客户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的使用环境,海康威视移动机器人也融合了SLAM、红外等多种传感器。”

吴尧,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国内营销总经理

据介绍,海康机器人在本次工博会期间的工业自动化展(IAS)上重点展示了包括海康威视高分辨率的工业面阵、线阵、立体、工业智能相机、视觉控制器、镜头以及算法软件平台在内的全系列机器视觉产品。此外,还展出了海康威视仓储机器人。

在今年推出的新品中,得到广泛关注的万兆网接口相机实现高达10Gbps带宽远距离的传输,同时向下兼容千兆网口,代表着机器视觉行业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搭载Intel人工智能平台-Movidius VPU芯片平台智能相机,内置自主创新的模板匹配算法,读码高效,并且能有效处理模糊或污损的条码,条码综合读取率>99%。协同海康威视智能分拣系统,能够瞬间绑定体积及重量到条码,实现小件包裹称重/读码后的快速分拣工作。

“另外我们也将瞄准仓储物流。目前针对这一应用自主研发出海康威视智能仓储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和智能搬运机器人等,主攻生产制造的内部物流环节。在机器人调度系统(RCS)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iWMS)的调控下,多台机器人能够同时作业,有效解决空间内物体流通问题。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商快递、零售、第三方物流、食品饮料与医药等众多行业,”吴尧说道。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企业需要利用其核心的自动化技术获得行业竞争优势。海康机器人突破了内部物流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了以移动机器人为基础的扩展性应用。依托于强大的多机器人大规模集群调度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仓储及货位优化算法,同时根据电商物流、工业制造、包裹速递及社会化物流等不同行业的应用特点,形成了相应配套的整体解决方案。

全球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增长迅速,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典型代表,减少人力成本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自2013年起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制造业将朝着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软件平台VisionMaster,打破了视觉算法软件依靠国外厂商供应的壁垒,目前已成功应用于 CNC 加工定位、手机膜对位贴合、零件对位抓取、零件定位、工件技术抓取和工件定位引导等多项案例中。”

海康机器人现在正在将海康威视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云计算等领域经过十几年积淀的技术,不断运用到实际产品中,以智慧领航物流变革,助力中国智造。吴尧自信地表示,“虽然这是我们首次参加工博会,但我们的机器视觉及机器人产品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已经为征战此次工博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魏德米勒:为未来发展做好积极准备

在本届工业自动化展(IAS)上,魏德米勒重点展出了U-remote远程 I/ O和新推出的高端电源产品Pro-Top,这是公司应对自动化、数字化、工业4.0和制造智能等全球发展趋势推出的明星产品。魏德米勒亚太区机柜产品事业部和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监Lars Kosubek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称,过去10年,在建筑、交通、能源和过程行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驱动下,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市场增长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Lars Kosubek,魏德米勒亚太区机柜产 品事业部和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事业 部总监

Lars Kosubek,魏德米勒亚太区机柜产品事业部和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监

“魏德米勒联接件产品和电子产品伴随中国和亚洲市场一同发展。现在,增长驱动力转向机械和工厂自动化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发展在从新兴市场向发达市场转移的经济体中是常见的,我们对这种趋势并不感到惊讶,”他表示。

此次展出的U-remote由于其卓越的产品特点和性能,令公司在通用自动化市场份额中取得了大幅增长。“客户因此认可了魏德米勒不仅是电联接的专家,同时也是自动化专家,”Lars Kosubek说道。基于这个成功,魏德米勒将在今年年底发布运动控制I/O卡及船舶认证,以扩大应用范围,并逐步由通用自动化市场迈向工厂自动化运动控制和船舶行业。

“我们的自动化产品线将继续扩大,提供的解决方案会涉及远程I / O,基于PC的控制器,HMI,IPC,在开放的自动化通信协议结构下的安全和运动控制,明年,魏德米勒将正式发布U-Control和HMI / IPC。这些新产品不仅会加强我们的自动化产品线,同时通
过这些产品对于现场信息的收集,支持了魏德米勒数据分析产品的发展,最终提高自动化系统的效率、透明度和预测维护。”Lars Kosubek先生表示。

在工业4.0、数字化、自动化等大的发展趋势下,智能化技术将全面开花。魏德米勒积极拓展其产品范围,深化应用领域,以应对这一趋势。以物联网为例,魏德米勒的U-Link通过提供远程数据采集终端和云服务器之间的安全的数据连接来助力这一应用的开发。

U-link提供常规的物联网网关的心跳功能,如果设备或用户想建立远程访问接入物联网网关,发送心跳信号至云服务器中,只有接收到心跳信号才可以定位物联网网关与正确的安全连接。由于物联网网关只能在应用中激活,因此,心跳功能比标准路由器功能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数字化、电子商务、未来的工作空间和智能化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趋势。对于工业自动化产品和应用的采购、开发和生产,怎样运用准确的结构和解决方案在10年的时间里去进行替代,还是相当模糊的。我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巨大改变做好准备,而且要快速适应,”Lars Kosubek先生最后说道。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