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从左至右:沈阳莱茵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荣格工业传媒总裁马国熙
在今年上半年的CIMT 2017展会上,一款六轴联动打磨去毛刺机器人及直线运动单元展示机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一直以来,工业机器人在搬运、装配、焊接等领域不断将人力释放出来,并实现更自动化更易控制的操作流程。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深入推进,以及一些特殊工种对于自动化需求的持续高涨,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正在进入大众的视线。
像很多家初入市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一样,沈阳莱茵机器人有限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经历了摸爬滚打的市场摸索、重新定位的过程,在公司总经理李刚看来,“以前的莱茵机器人为了‘生存’,只要与自动化相关的项目都会涉足。但现在我看到了两个明日之星的产品,这也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从广种博收到垂直深入,这是商业环境中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在李刚的经历中,操着一口流利德文的他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顺利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之后留学德国,并与德国当地的机器人企业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发。在莱茵机器人之前,李刚与德方曾合资成立了百格机器人,算是较早一批投身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开荒者。
“两大明日之星,一个是用于上下料的直角坐标机器人”。李刚透露,在德国,至少有几十家做直角坐标机器人的,而做关节机器人的相对很少。我们在中国当地所运用的技术,涉及的图纸设计、装配、工艺与德国几乎一模一样,但在价格上有明显的优势,且供货周期短。“机床上下料的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也不断出现挑战。比如遇到形状不一的工件、尺寸差别又大时,这项工作可能就不比去毛刺来得简单。”
“第二则是去毛刺打磨机器人,这类机器人打破了一直以来擅长圆周运动的关节机器人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和我们完全一样的产品(五轴及六轴联动去毛刺打磨机器人)有着很大的市场空缺。”据他介绍,在铸铁件的去毛刺打磨加工方面,虽然国内外各有几家供应商,但莱茵在技术上,包括电气系统、控制软件方面都具备极高的技术优势,譬如莱茵就自主研发了多通道多轴控制系统。“此外,在成本上我们也有一定的优势。一台看似仅需25-30万就能买到的关节机器人,却往往需要配置更多的辅助工具,譬如电主轴、加工刀具等。通常这类设备还需要全款提货,一台40万元的设备可能最终的售价会卖到80万元甚至120万元,而若要再算上税金、人员成本、服务支出等,小企业供应商的设备全生命周期(TCO)的售价会在160万元,大企业供应商的售出总价则可能再高点儿。这令莱茵看到了机会,我们正在做的是高质低价的经济型替代产品。”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处理铸铁件的去毛刺时仍处于“初级的人工阶段”——工人拿着铸铁件来回动,再靠砂轮转动完成去毛刺。这往往有着极大的隐患:一是砂轮破碎后容易伤人。二是干活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外加这类车间的卫生状况很差,扬尘不断,通常五年后就很容易患上职业病,对健康影响极大。
而李刚和他的团队正在大力推广的“加工中心式”的去毛刺打磨机器人,其优势在于该设备就像一款加工中心,把工件放置其中,便可以进行完全封闭式的抛光、打磨、再除尘。“这样对人体、环境都没有伤害。我们的优势还在于精度更高,相对关节机器人六个轴串连和转动半径大等带来的精度低、刚性差,我们的机器人能把误差范围控制得更小,因为刀头始终对准一个方向,保障了打磨精度。”
目前,莱茵在铸铁件、铸铝件的去毛刺方面正在不断拓疆扩土,同时也在强化铸铁件去毛刺方面的技术水平。“我们全心全力做去毛刺机器人,长远来看,一年售出一百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去年以来,莱茵已经在这类机器人方面申请了超过十多项专利。”在李刚看来,至少明年,先实现100台的小目标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