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保证产品质量,从制造入手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17-04-17 738
医疗与医药医药原料药辅料与剂型给药系统实验室检测设备制药机械包装材料包装设备环保与洁净技术其他电子芯片电子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IP类软件) 会客室
苏州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申景丰专访

“数据合格等同于质量合格吗?必要的测试等于充分测试吗?”日前,苏州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申景丰部长对制药界的同行们提出如上问题。本刊有幸采访到申部长,了解如何从制造部门的角度保证产品质量。

本刊:能否简单介绍下您个人的求学及就业情况。

申部长:1997年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后脱产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取MBA,2005年进入民营企业;2009年加入苏州大冢制药。应该说,经历国有、民营、日企三种不同文化,从事过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即配型粉液双室袋三种制剂的生产管理,希望能够把近二十年的实践、思考和制药界的同仁进行探讨和分享。

本刊:您认为当下国内制药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处于何种现状?企业对于质量控制的整体态度又是如何?

申部长:应该说,目前少数企业在基础建设、人员建设方面投入甚巨,包括质量控制在内的综合管理水平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同行没有太大差别。多数企业在制造过程的日常监控、测量、分析等方面基础也比较踏实,但是总体讲,还是对制造过程的持续稳定性和监控的有效性关注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价,缺乏对偏差、异常的深入调查,尚没有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目前,随着行业间交流日趋频繁、国家监管的日益强化,制药界可以说又“急”又“怕”,急着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急着研发新产品,但害怕项目进度慢,害怕审计出问题。也反映多数企业对质量文化相对薄弱的忧虑,对稳健的质量体系的重视和渴求。

本刊:根据您的工作经验,您觉得中日两国目前的药企对待质量控制这一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里?

申部长:日本对质量的苛刻要求相信国内并不陌生。目前,苏州大冢的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全数在日本销售,应该说来自日本客户的挑剔,也使我更多地思考我们中日企业间的质量差别。

仅从大冢集团下的工厂看,我个人总结以下三点:

一、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从工厂技术转移层面看,日本在产品验证前,会结合产品工艺、设备特点实施风险评估,再组织试验。整体而言,测试项目设计合理,并且各种波动都能得到充分调查,因此后期生产中波动性就小。比较而言,国内对前期的试验考虑较少,试验也不太充分,导致后期生产稳定性会差些。

二、对证据和逻辑的关注。就偏差异常处理而言,日企无论设备异常还是工艺异常,在问题描述、调查过程中,实物、现场运行状态等往往提交大量图片证据,推定原因时,运行流程图、设备原理图、风险评价等,全部的资料都需要很强的逻辑关联,最后才能推定影响范围,确定改进对策从根本上杜绝异常的发生。必要时还需要追加再现性实验。总之,证据链必须经得起推敲。国内企业可能对证据链关注少,或者担心后期审计时遭遇质问,往往会把异常的状况淡化。

三、质量文化。日本企业追求的是零缺陷,质量并不局限在产品的内在质量。凡属于客户关注的点,如外观、便利性等,都需要不断思考、探索、持续的改进,逐渐形成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国内企业可能关注产品的检验是否符合标准或者制造过程的条款合规性,缺少对高品质的追求力。

本刊:您认为目前国内在质量控制方面有何误区或者对于哪些重要点存在忽视?例如您在展会演讲中所提及的数据合格并不等于质量合格,测试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辨识等等?

申部长:GMP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中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目前各企业可能对“持续稳定”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自然对产品质量造成潜在的安全风险。

质量源于设计。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可靠性、设备稳定性、人员操作便利性等,利用风险评价技术对质量控制项目进行筛选确认,然后通过实验对各项目的稳定范围进行确定,对差错可能的根源进行改进消除。验证是基础实验结果的总确认,如果测试不充分,或者异常未进行充分调查,虽然验证获取符合预定要求的数据,但制造过程的“持续稳定”仍然难以保证。

本刊:对于上述问题有何改进的办法?

申部长:高质量不意味着高成本。企业如果将每次的质量差错、偏差调查等方面的损失进行统计,不难发现,如果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投入的费用可能不会超出质量损失。我想现阶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质量风险的再评估。风险评估不是花瓶,不是形式。每家企业都会存在经验知识的不足,但是只要组织全员参与,共同立足于患者安全健康,找出产品必须实现的质量特性,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组织必须的测试,改进现有的工艺、设备,确保制造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是打造“求真务实”的质量环境。可以采取多种举措,如合理化提案等,鼓励员工从现场、从数据趋势等发现问题,真实反映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管理者敢于直面问题,比如偏差、变更、异常趋势等,再付之以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企业质量的稳定提升。

企业质量文化决定企业的存续寿命,希望国内药企夯实自身的质量文化基石,铸就自己的百年品牌。

本刊:就质量保障的细节方面能否做一些详细的介绍,例如对于稼动率(隐形的测量指标),以及问题关注点随时间变化抓大放小这一方面做详细的解释。

申部长:质量保障源于人、机、料、法、环、测等各生产要素的保证,制造部门是系统保证的最后一环。

就生产的稳定性而言,日系企业往往采用稼动率来监控生产的运行效率,即整条生产线单位时间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能的比率。稼动率高低,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能力的反映。如果设备故障频发,人员干预几率增加,生产质量风险也大幅提高;同时也反映设备的维护不充分和人员的维修技能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会对每个1min以上的停机都进行统计,比如设备故障、更换部件、清洁、换批等。根据连续的停机发生概率、占用时间等综合评价,寻找我们持续改进的问题点。

其实,除了稼动率,我们对产品不良率、收率等均采用类似的统计分析,每天我们都在关注追踪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调查原因,不断的完善。对我们而言,质量不只是文件、法规的要求,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我要怎么样,我能怎样做”,这种文化已经深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成为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习惯。

本刊:从去年到今年,CFDA在制药政策以及监管力度方面做了许多,不管是药物临床实验数据自查核查,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隐形风暴的飞行检查”,再加上仿制药的“限期(2018年底前)完成的一致性评价”,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些举措?您认为会对当前的制药企业带来何种影响?

申部长:国家强化监管,包括数据核查、飞行检查、数据一致性评价,其实根本上就是消除企业弄虚作假的行为。

没有推进这些工作前,很多企业过分关注快速获利的能力,忘记对患者的承诺,从研发、放大实验、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出现很多不规范,甚至是篡改数据的情况。用虚假获取暂时的利益,等于自毁质量的基石,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一致性评价的限期完成,对制药界是一项大考,迫使企业认真评价内部产品的真实状态,评价疗效与原研药物存在的差距,踏踏实实投身于自身的研发、生产过程,真正关注药品的终极目的——治疗的安全有效。

《道德经》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说长期掂着脚尖,不能长久的站立;大跨步行走,不可能持久。我想做企业,无论如何都要守住质量的底线,清楚自身的使命。从整个行业而言,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在质量等管理领域踏踏实实耕耘的企业。

本刊:您认为未来几年该行业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申部长:受医保、医药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制药业将承载更大的经营压力。部分生产水平低下、质量不佳、研发后继无力的企业可能走向被兼并、淘汰的困境;技术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吸引外部资本的注入,实现企业的高速的发展。

我想,面对竞争的压力,制药业的企业家应该有骨气,耐着性子,夯实基础,一是下力气做好仿制药的升级工作,向管理、向细节要效益;二是规划自己的创新药物,决战未来制高点。

质量立企,厚积薄发,相信中国制药业能够以踏实稳健的步伐走向辉煌的未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