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做销售出身的吴丰礼决定创办一个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却不知道这个决定让他走在了“工业4.0”、“中国智造”的最前沿。
2007年,做销售出身的吴丰礼决定创办一个工业机器人民族品牌,却不知道这个决定让他走在了“工业4.0”、“中国智造”的最前沿。
让工业文明回归自然之美
拓斯达来自传统制造业基地东莞,“世界工厂”对东莞来说渐渐不再是一个褒义的称号,反而总让人联想到低质量、低价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以及支撑起这一切的廉价劳力。随着2008金融危机、老龄化社会来临、人口红利的衰退、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数以万计依靠传统生产的东莞中小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经营成本的飙涨和用工不足的严峻考验。而东莞却只是整个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国内工业自动化的滞后造成了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必然。这让发誓改变传统落后、低效恶劣劳动环境的吴丰礼陷入思考。“新出现的文明与传统的旧工业文明有许多矛盾之处:它既有高度的科学技术,同时又是反工业化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让他豁然开朗。今天看来,也正在此刻,拓斯达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拥有了无比强悍的生存基因——企业的社会价值定位,也让拓斯达的企业价值观从改变现状变成了追求理想。“让工业文明回归自然之美”的源动力开始渗透到拓斯达每一滴血液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拓斯达团队不断追求提高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而实现的途径只有耐得住寂寞,追求精益求精。
为客户做一年回本的自动化
即便面对成本提高和人力不足,很多客户面对机器人自动化依然犹豫不决。面对每一个任务,研发工程师们都一丝不苟去推进,他们握着秒表蹲守在客户车间现场卡每道工序的时间,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反复推敲改进原有工艺的方法,经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沟通,拓斯达首先提出了“做一年回本的自动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人、机、料、时间、场地、良品率、后续升级、运营成本等数据的反复计算,为客户量身定做“可升级、可复制、通用型、开放式”的自动化方案,保证客户高性价比的投资回报率。而此时,客户收获的已经不仅是一系列自动化设备,更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而重置的全新运营模式,不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而是真正把客户的利益放在了企业盈利之前。
打造机器人生态圈
由于机器人应用企业遍布各个行业,对不同行业工艺的了解成为很多机器人企业拓展市场的制约,大多数机器人企业都选择了细分市场,专攻核心零配件、专攻本体亦或是专攻某一领域的集成方案。这也是机器人企业发展前期的必经途径。通过在注塑自动化行业的深耕,拓斯达迅速把握了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快速进行市场实践,如今的拓斯达已经打造出一个围绕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应用的立体式生态平台。机器人应用的蓝海上,勾勒了一艘巨型航母的轮廓。
核心零部件生态:航母的核心动力
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马达,一直是制约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难题。从最早与欧美系统商接触中受制,到立下决心开发自主控制系统,拓斯达的控制技术已然成熟。这款被命名为TAROT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世界领先的EtherCAT总线控制技术,不仅简洁稳定,可同时控制上千个终端,更是一举抛弃了原有机器人控制中的运动控制卡。而在核心算法上的实时差补内核,让机器人在运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误差,极大提高了运动周期内的稳定性。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是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一改传统系统商封闭的修改方式。不仅实现了针对不同控制需求的客户定制,更实现了开放式的升级,为企业升级到后续信息化智慧生产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物联网基础的机器人视觉模块也实现了系统内置,这意味着TAROT控制系统的开放性在未来数年之内能够轻松让客户实现“智造”升级,而无需增加高昂的成本。
本体研发生产到应用生态:航母的龙骨
超过4000家企业客户的市场积累给拓斯达的上游研发早早积累了肥沃的土壤,其早期自主研发的三轴五轴机械手不仅早已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首款六轴机器人TSR090-05更在研发后第一时间成为客户预定的产品。而通过大量机器人应用案例的设计和自动化工程师团队、机器人研究院的建设、近年来每年投入千万元的研发经费,拓斯达彻底打通了从本体设计到应用方案设计的任督二脉。
这是机器人企业一个本质的蜕变,在从本体到终端客户的直接沟通上,拓斯达能够为客户直接提供一站式自动化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合理优化机器人方案的匹配与设计。
机器人应用全工艺生态:航母的围板
在机器人应用这个蓝海上,限于对工艺的精通程度,往往机器人应用企业都会进行专精的工艺类型,极力将细分工艺做大。拓斯达从早期布局就瞄准了自动化服务商的定位,当将注塑自动化从单工艺做到整厂无人车间到模式成熟后,迅速进行了跨工艺应用的复制,随着对冲压、打磨、组装、喷涂、上下料等多工艺的应用,逐一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占有率。
这种跨越的背后是人才的储备和市场的口碑,也让很多客户刮目相看,对于自己的改造计划,其纷纷寻求拓斯达的建议。
机器人应用跨行业生态:航母的舰身
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最大、成熟度最高的一直是汽车制造行业,这也成就了知名的国际机器人四大巨头品牌。然而随着中国众多产业智能制造战略的进行,井喷式的自动化需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与汽车行业平分秋色。
2016年,拓斯达首次发起华南地区3c行业自动化论坛,并支持著名家电品牌进行机器人应用培训拓展。同时,一举推出的3C行业打磨自动化刮起一阵热潮。目前,拓斯达先后在3c、医疗、食品、汽配、物流、家电等多个行业打造了成熟的自动化应用案例。
这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人生态圈。
当我们发现无法用单纯的机器人制造商、或系统集成商这样纯粹的属性来定位拓斯达时,拓斯达给出了自身的定位:自动化服务商。任何的研发、生产、销售都是围绕着市场和客户需求而全力运作的机器人企业。也只有以市场为本,这个生态才有它无可比拟的生命力。
资本之路,火速过会
2013年,拓斯达引入兴证创投。
2014年,拓斯达开始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拓斯达做了两手准备:一边启动IPO辅导,一边申请挂牌新三板。
2014年7月1日,即IPO再次重启之后的第十四天,拓斯达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上市辅导登记;
同年9月21日,拓斯达的转让说明书申报稿出现在股转公司审查系统。挂牌前夕拓斯达已经为下一年的拓展计划作了充足准备。
2014年11月拓斯达以17.48元/股的价格引入包括达晨创丰在内的四家机构,融资7600万元,投后估值9.5亿元。
2015年4月份,新三板挂牌公司平均市盈率达到60倍,较2014年年底几乎增长了一倍。当月新三板107家公司发行股份113次,共计融资101亿元,平均增发市盈率高达84倍。
吴丰礼坦言,拓斯达也收到了很多投资人和机构伸来的橄榄枝。
2014年拓斯达的净利润已经做到4671万元,这个时候随便一笔定增,便可以让公司的估值水涨船高。当解读君问拓斯达是否动过心的时候,吴丰礼说:“抵制诱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时候不做比做更加重要。”
2015年7月2日拓斯达宣布IPO申请获证监会受理,暂停转让。从预披露到过会,拓斯达只用了538天,被媒体誉为“火速过会”,再次在新三板市场引发关于“转板概念”的阵阵骚动。
在全景网的演播室,当被问到对“火速过会”有什么看法时,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唯一一次面露难色,这个“老”80后很诚实地回答:没怎么关注。他思索了几秒之后补充说:“我觉得企业的规范比较重要,如果一开始就非常规范、非常透明地运作,时间长短不是问题。规范程度越高,就会更快一点吧。”
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
对于资本市场,吴丰礼坦言到现在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创业之后相当长时间内,拓斯达的扩张靠得都是自身的积累,极少引入外部投资者。当公司发展到走向资本市场成为继续成长的最佳选择时,拓斯达的目标很明确,从一开始就是创业板。
而在吴丰礼看来,比上市更加重要的是修炼内功:“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更多还是愿意关注自己的技术,关注自己的产品,关注不断研发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
开始筹备上市的第二年,拓斯达收入规模从2亿出头增长至突破3亿元,三大主要产品——工业机器人应用及成套装备、注塑自动化供料及水电气系统、注塑机辅机设备的销售全面发力。同期拓斯达实现净利润6234万元,与收入基本同步增长。
公司加大了对长三角地区的营销网络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效果,2015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收入大幅上升。
收入增长的另一面,是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深入突破机器人基础技术,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拓斯达组建了一个内部机器人研究院。研究院的团队成员甘于做好后方阵地的技术支援,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在集体努力和智慧集结下,研究院在核心运动算法、视觉、工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上正在有序推进。吴丰礼坦言,这些研究不一定马上能转化成产品,不一定马上能创造价值,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沉淀和孵化。
整个采访过程中吴丰礼一直语调温和,不急不缓,“稳比快好”这四个字出现了很多次。“拓斯达给人一种耐得住寂寞的感觉。”
创始人的性格造就了一个企业的基因——甘于寂寞、务实专研。从30岁开始吴丰礼坚持每天跑步10公里。跑步是吴丰礼自我平衡的一种方式,反映到他的经营理念里就是“稳比快好”。关于跑步和管理,吴丰礼这样描述:“我不觉得长跑很累,如果感到累就要调整。调整你的步伐——稳比快好;调整你的呼吸,呼吸就是你的气息,相当于公司内部的管控、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呢?是更强、更久、更健康、更受人尊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