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转型!转型!广东塑企的出路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17-02-06 688
化工塑料橡胶模具及零件材料处理、计量与检测添加剂及母粒 会客室
访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建一先生

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建一先生

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建一先生

广东省一直是塑料大省。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以前,广东塑料制品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2004年至 2011年,全国占比20-30%;从2011年开始,广东塑料制品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左右,但在全国仍排名榜首。广东省在塑料行业的优势地位也非常明显:改性塑料产量全国第一,家电材料产量全国第一,还有其他多类塑料制品也在全国占据着优势地位。


在协会的推动下,广东省建成了非常多以区域为中心的塑料重镇,比如湛江吴川被中国塑协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的称号,佛山高明是国家认可的合成革产业基地,佛山顺德乐从镇是中国塑料商贸之都,东莞樟木头镇是国家授予的中国塑料商贸重镇……类似的头衔在广东省非常密集。可以说,广东省的塑料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国塑料企业的整体生存状态。


近日,本刊采访了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建一先生,他在高分子材料改性、高性能化功能材料的加工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造诣颇深,同时对广东地区的塑料企业生存状态也有着清晰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如何看待广东塑企的生存状态的……


本刊:请简单介绍一下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近几年的发展。


朱建一: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广东塑协”)多年来在会长符岸先生的领导下为广东企业、广东塑料行业和广东塑料产品的市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12 月在协会换届大会上会长符岸先生总结了4 年以来整个协会的发展情况。广东塑协下设了 4 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注塑专业委员会、塑料家居用品委员会和塑料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2017 年上半年,还将成立广东塑协的专家委员会。
广东塑协一直致力于为塑料企业的研发创新作贡献,目前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点:首先,要配合大型专业组织,如雅士展览公司、中塑协及外省行业组织等,组织企业参加一些重要的塑料展会和行业活动。其次,由于广东省的塑料制品产量和产品在全国影响较大,因此引导企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就变得非常有必要,比如协助企业取代进口产品、走出国门、引导创新。最后,广东塑协在协助企业进行品牌提升方面也做了较多工作,对于那些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人才团队、优秀产品的生产企业,广东塑协经常会对他们进行走访,推荐合格企业参加“著名商标”、高新技术产品等评选。


本刊: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塑料企业最关心什么问题?


朱建一:在跟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产品销售和销路的问题,为什么老提产品销售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的产品跟不上市场的更新换代,因而不被市场接受;第二,市场的竞争太过激烈。所以,基本上企业的老板见到我们就谈销售问题,希望协会能帮助企业寻找一些产品销路和潜在的客户。


除了产品销售,会员企业最关心的就是转型问题,这里面包含了产品转型和企业转型两个方面。产品转型一般发生在技术含量低、价格比较透明的行业,比如一些生产通用或低端添加剂的企业,当他们觉得传统的产品模式赚不到钱的时候,就开始寻求产品转型,通常的做法是做换代、复配、开拓新用途。紧接着就是企业转型,即从简单的维持生存的产销行为转变为走科技发展之路的长期行为。一般来说,他们会通过和高校、研究所及专家合作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一方面可以申请政府的科技型创新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企业品牌路线,通过知识产权、产品标准规范企业运营,从传统的营销模式变为高效的品牌或专家型销售。
对一些资质比较好、产品知名度较高及有典型代表意义和示范效应的企业,广东塑协会采取重点扶持的办法,比如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办公室、 贯彻国家在2016年实施的知识产权国标、提供科技服务、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共建研究室、加入产业联盟、实施校企-企企-产业链合作等。这样,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单一产品升级了,产品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的品种扩大了,因而产品市场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


但是,转型并不是口头空谈那么简单,最起码老板的理念改变起来就很不容易,这一点我的感触非常深。大部分家族企业的老板自己掌握着一支笔,从原料销售到生产采购,再从人员管理到销售,统统都是老板一个人管,这些企业口口声声说要转型,但是不放权,转型就成为一句空话。还有一类企业,他们通常只有一两条生产线,只做一个产品,转型对他们来说很难。当然我也接触过一些很有魄力的企业,如珠海和河源的两家企业,老板舍得投资新设备实施产品转型,花大力气吸引人才,甚至拿出一部分股份激励员工,实施企业股权重组。


本刊:广东省一直是塑料大省,这个区域的塑料产业有哪些典型特点?目前在全国的塑料产业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朱建一: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前,广东塑料和制品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2004年至 2011年,全国占比约为20-30%;从2011年开始,全国塑料产量骤增,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省的塑料制品产量占居全国总量约80% 左右,广东排名仍位居第一。


广东省塑料制品的产量虽然一直占据着全国的榜首,但是塑料的毛利平均只有 12% 左右,净利润从早期至今一直在5- 6%上下浮动。客观评价的话,这个净利润很低。现在很多塑企的生存非常艰难,一方面成本高企,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在整个行业都非常严重,三角债问题也给企业的资金链带来了很大挑战。


压力之下,企业必须要开发新的方向。据我了解,近几年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开始转向高铁、船舶、风力、太阳能、军工、汽车等行业,这些领域的利润率比较高,但是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也非常高。广东省稍有规模的改性塑料厂基本上都在向汽车应用靠,因为这一块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一般不会拖延货款。


中国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塑料企业纷纷采用新的加工设备,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我知道江苏有一家企业,他们从德国引进了两三千万的生产线——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生产线,通过前处理-挤出-定型-片材-热压铸-制品的生产过程,纤维树脂等原料从生产线一端进入,在生产线的终端就可得到汽车塑料零部件或复合材料制品。这家企业及其产品直接得到了汽车主机厂的认可。


本刊:目前我国改性塑料主要有哪些方向?就您所了解的,相关改性塑料企业目前的生存发展状态如何?


朱建一:我国改性塑料的概念起源于90年度初期的沿海城市,通俗指塑料的高性能化产品。目前大部分改性塑料企业的产品方向有以下几种:填充改性、增强改性、阻燃改性、塑料合金、表面功能改性、材料功能化改性、专用料改性、功能化母粒等。


改性企业目前正面临着生存能力和生存观念的生死抉择,人工成本、原料和产品的价格、利税费用都在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我认为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尤其是用人观念,改性塑料行业是一个材料创新、技术竞争激烈的阵地,如何留住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已经成为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我们对东莞常平塑料市场做过一些调查,那边市场大部分是以个体店铺、加工户、买卖贸易为主的非专业技术企业。初期,在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的情况下,它的交易、储运、生产场地、物流、经营都是在低端和自由分布的竞争状态下进行,所以那时候很乱。近些年,东莞、樟木头、常平甚至珠三角塑料市场变化非常大。在政府的引导下,不少企业、产业链群实施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进驻了孵化器、产业科技园等,不但可以享受国家政策、分享市场信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行区域性供给侧改革提升应对市场和客户的各项能力,而且企业在达到一定的阶段水平后,园区会帮助企业培训和孵化,使他们成为科技型或准科技型甚至上市企业。

表 2014年广东省各类细分塑料制品的产量和产值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