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春来枝头吐“新绿”——2018金属加工行业-荣格技术创新奖获奖名单揭晓

来源:荣格 发布时间:2018-04-01 388
工业金属加工金属加工金属切削机床模具及冲模金属成型机床其他金属材料 研讨会报道
收藏
又是一年春来到。告别漫长冬天后的城市每一角都在迅速冒出新绿,这样的初象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郁郁葱葱景貌的联想。是啊,又一个四季更迭完成了。 用大自然的这些规律来看制造业,竟也有些许相似。每一年各家企业都卯足劲儿展示自己在创新技术方面的“破与立”。在经历周而复始的摸索、研发、试验、用户反馈后,大量的创新技术涌入市场,为市场回春加码。

又是一年春来到。告别漫长冬天后的城市每一角都在迅速冒出新绿,这样的初象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郁郁葱葱景貌的联想。是啊,又一个四季更迭完成了。

用大自然的这些规律来看制造业,竟也有些许相似。每一年各家企业都卯足劲儿展示自己在创新技术方面的“破与立”。在经历周而复始的摸索、研发、试验、用户反馈后,大量的创新技术涌入市场,为市场回春加码。

在一片生机勃勃中,2018金属加工行业 – 荣格技术创新奖的巨轮又再次启航了,67家企业提交的71项技术展示了整机、刀具及工具、测量和软件、切削液及润滑、自动化等细分领域在过去一年中的创新成果。最终有31项创新技术胜出,得到了评委和用户的一致认可。“年度创新团队”的称号此次被专注于数控系统的海德汉公司(HEIDENHAIN)摘获,另一家来自深圳的丹弗公司则凭借在为机械行业用户提供服务平台方面的大胆尝试,获得了“创新服务平台奖”的称号。

纵观今年的整体报名情况不难发现,设备制造商们似乎更热衷于转向提供“自动化生产单元”或“在原有的加工设备上加装自动化装置”。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更“专用型”的加工设备,譬如威图的Perforex BC卧式加工中心就专为电气控制柜和配电柜的定制化加工而研发。评委之一的原上海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徐正平在点评这台专用加工中心时表示,与通常加工方式完全不同,这台设备在制作电柜不仅仅能将单片钣金板批量加工,也可以将柜箱制作成后,再针对机柜的相关表面情况进行钻孔、攻丝乃至铣削与切割等,从而高效、便捷地完成箱体外表面的最后工序,使客户对非标机柜的后续补充要求得以快捷解决。这样一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少了人员投入。考虑到操作工人的安全性,该加工中心的垂直工作台还内倾一定角度,以防万一板件跌落碰伤员工,设计非常人性化。

而谈到刀具部分的创新,评委之一的原东华大学机械制造教研室主任,原全国摩擦学学会理事章宗城教授认为,机械制造业可谓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其各个技术领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自身在生产质量、生产效率达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一些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但累积起来可能会创造出巨大收益。他特意提到了此次获奖的数字化镗刀,“新的一代数字化镗刀系统,通过智能的数字化控制,把刀具正确工作所希望的切削参照点通过测量数字显示,按要求调整,部分代替了对刀仪,这是一大进步。”

工业4.0方面的创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质量数据采集管理分析系统等无不将我们与未来制造的距离越拉越近。刀具、油品类的新技术则依然聚焦在高效、高性能,同时也在数字化方面有所创新。在测量技术方面,此次获奖的工业CT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测量技术,不仅能测量工作表面,更能无损地检测工件内部结构,甚至孔隙率。

以激光技术为核心的金属成形加工设备此次亦可圈可点,本届评选的评委之一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张庆茂表示,今年的激光创新技术在创新能力、质量求胜意识,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有所提升。他提到,目前,设备制造商们都集中力量解决目前各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大胆创新,这样一来有望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绿色环保行动,值得赞扬。同时,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创新也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唐霞辉教授随后表示,智能制造将成为激光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激光装备工业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并将引发新一轮激光产业变革。这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

新一年的征程又开始了,期待与各位在创新之旅的道路上继续并肩,互相携手,再创辉煌。


评审委员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张曙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如皋市人民政府顾问、张曙科教基金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致力于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著有《机床产品创新与设计》一书。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的《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科技成就奖》、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上海市科技功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以及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等重要奖励和荣誉。

唐波



1944 年5 月出生,1967 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高级工程师。40 多年来,唐波一直在装备制造行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曾经担任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冶金第二机修厂厂长、上海冶金设备总厂副厂长、上海市冶金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高端装备制造业协会合作联盟秘书长,曾任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重型机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近年来,接受市经信委委托组织并执笔编写了《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建议、《十一五行业自主创新规划》建议、《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建议等;接受市科委委托,主笔撰写了“行业节能减排蓝皮书”、“关于加快开发核电材料,振兴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建议”以及“积极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发展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建议”等课题,分别提交给市经信委、浦东新区等;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又写了“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后危机时代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课题,提交市商务委。

唐霞辉



1963 年11 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 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9 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2000 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激光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激光技术》杂志编委、《应用激光》杂志常务编委。主要从事新型CO2 气体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加工系统集成、激光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湖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一项,国家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各1 项,来自企业科技项目近60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省部级鉴定成果4 项,第一完成人获得2004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 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 年出版专著《激光焊接金刚石工具》,2008 年出版专著《高功率横流CO2 激光器及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 项。

张庆茂



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广东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主任、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激光精密焊接技术、基于超快激光的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以及基于激光的3D 打印技术。先后承担国家省市课题20 余项,发表论文60 余篇,拥有发明专利6 项,培养研究生60 余名。

徐正平



高级工程师,原上海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上海机械工程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数控机床技术工作,注重研究当今国际数控机床发展动向及市场趋势。曾担任重大工程项目的评审工作,也是多家境内外媒体特邀记者及撰稿人。主要论作包括“创新是机床发展的不懈动力”、“加工中心选型”等。

李明



1963 年1 月生,硕士学位。上海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SAC/TC240,ISO/TC213)、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特种加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高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研究会副理事长。是国内坐标测量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几何精度设计与质量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过包括国家863、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项目,并且十分重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主持和参与了30 多个国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 余项。

章宗城



教授,曾任东华大学机械制造教研室主任,以及全国摩擦学学会理事。之后在日本从事切削加工,切削工具磨损等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表面处理对刀具和零件性能提高的影响和改进途径。目前任职尚亚国际贸易公司的高级顾问,主要介绍国外先进刀具制造工艺,进行一系列的科普工作。

李如松



1962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62 年至1996 年,在机械工业部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从事组合机床及自动线的设计和相关课题的研究,主管设计了作为研究课题的缸体专能镗床。1966 年主持和设计组合机床研究所的第一个镗孔车端面动力头系列和其通用部件。1976 年主管设计的多路阀体加工自动线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担任过机床、自动装配、工业机器人、总师办、引进办、新工艺和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究室的副主任、主任以及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等职务。获得铣边机专用铣刀的发明专利一项。担任《机械工程手册(第二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卷(二)》的分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加工过程自动化篇》的副主编。2005 年来被荣格贸易出版有限公司聘为《国际金属加工商情》和《国际模具制造商情》杂志的编委。已发表科技文章160多篇。

张书桥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金属切削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生产工程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批工业工程专家,中国刀协刀具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著《现代制造系统》一书。在科技与管理方面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二等奖、上海市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吕德龙



籍贯河北唐山,目前担任兵器新技术推广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热处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委员会委员等。

每年主持军工企业新技术交流会及相关专题活动,如:先进技术制造交流会及热加工工艺技术 ;机械零件光整与精饰技术 ;机械零件表面强化技术等。同时,开展过《新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及材料的创新》、《多点无模成型工艺的加工技术》,《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在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讲座课题。


收藏
推荐新闻